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化妆品零售额已经五连涨,但供应端的寒冬还未结束
化妆品零售额已经五连涨,但供应端的寒冬还未结束

化妆品零售额持续增长,供应链端的订单却下滑严重。

葱白

青眼

2020.09.28

图片来源: pixabay

来源:青眼(ID:qingyanwh)

作者:葱白

根据9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化妆品类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9%达到284亿元,环比7月也大幅增长,且化妆品零售已实现了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然而青眼却发现,事实上,整个化妆品行业却并非呈现的是上述数据中的那般“热闹”。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近日,多位化妆品包材商、原料商和代工厂等化妆品供应链端的行业人士均向青眼表示,自6月份开始,订单量就下滑地较严重,虽然7、8月是传统淡季,但是今年供应链端的淡季相比往年则是“时间更长且生意更淡”。

一方面是化妆品零售额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供应链端的订单下滑严重,而这也指向了化妆品品牌方的“库存”问题。

供应端“淡季更淡”

“6月份开始化妆品的包材订单就大幅下降了”“今年淡季的订单同比往年同期减少了近4成”“疫情对出口、彩妆的影响很大,现在都还没有还原”……不少行业上游供应链端的从业人士纷纷向青眼表示。

广州尚功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其全向青眼介绍道,今年包材商的淡季一直持续到了9月份,而且订单也较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四成。“很多工厂以前是排两个班,现在是排一个班就够了;以前是加班,现在却是双休了。”据悉,该公司生产的包材主要用于洗面奶、防晒霜等化妆品。

化妆品包材 掀盖 

而以护肤品玻璃容器供应为主的广州李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扬也对青眼陈述了类似的情况。他称,今年1到8月,公司的订单同比减少了20%左右。“从6月份开始,大多数包材工厂的订单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彩妆包材,下降的比例最大。”

与此同时,化妆品包材的不景气也连带着上游的包材原料供应商。行业内一位从事PE、PP等塑料原料供应的贸易商表示,“疫情后,3、4月份的订单还是有所回升的,但是6月份开始就又不行了。”而另一位从事化妆品原料供应的公司负责人则告诉青眼,“6月份以来生意开始下滑,主要是基础类的原料订单减少较大,彩妆原料订单下降的最严重。”

众所周知,化妆品包材、原料的不景气,实则是化妆品代工厂生产量下滑的连锁反应。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彩妆订单量减少了30%,护肤整体看来还可以。”莹特丽中国区CEO王邑华说,“但我们护肤板块的业绩主要是由新客户带起来的,老客户的订单量也依旧‘没上去’。”她表示,老客户订单量上不去的原因,与后者年前备货较多仍有库存有关。

图片源自莹特丽微信公众号

此外,一家来自广州的化妆品代工厂负责人介绍称,由于该工厂80%以上的客户都是电商渠道的品牌,因此工厂整体受疫情的影响不大。但是6月之后,公司大客户的订单量普遍少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今年6-8月,我们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4成,可谓是‘淡上加淡’,且淡季时间比往年也更长了。”他举例称,今年品牌方双十一备货的时间比以前晚了近一个月。以前8月中旬就开始接双十一的订单了,但今年是9月中旬才开始,因此代工厂的淡季也结束的更晚。

不仅如此,上述受访的行业人士还纷纷表示,“客户对于双十一的订单量均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从已备货的客户来看,其订单量相比去年少了近2成。”王邑华甚至感慨道,“感觉今年很多客户都不做双11似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称,广州现在有近一半代工厂的生意都很困难。“部分工厂都开始裁员甚至是卖厂了。当然也有部分工厂反而因为疫情而业绩大增的,而这部分工厂大多都是很好地承接了直播或电商渠道的订单。”在他看来,“代工厂的订单量整体减少了约3成,而那些转型慢的传统代工厂则更加困难,目前代工厂两极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多面夹击,难上加难

上游供应端的市场低迷,实则反映的是品牌方对产品的需求量不高。然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显示,化妆品类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已实现了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且在8月增长了19%,达到284亿元,环比7月也是大幅增长。

对此,李道扬认为,终端零售的确是在回暖,国家统计局零售端的销售数据增长是正常的走向。但是,上游的供应链还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只有市场上的存货消化掉了,上游才有可能复苏。他表示,“供应链端的低迷,实则反映了大部分品牌在消化库存的现象。尽管疫情后有直播电商、有618等大促活动助力,但多数品牌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由于多数品牌备货充足,因此他们手中还有库存。”

图片源自李记包装微信公众号

而这一观点也从代工厂方面得到了证实。上述广州代工厂负责人告诉青眼,随着4月份国内疫情逐渐明朗,今年618前夕,不少品牌商也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因此订货量比较充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618并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消费热潮,多数品牌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导致手里还有库存。再加之7、8月是传统淡季,所以相比往年,供应链端的淡季也就更淡了。”

此外,多位代工商还表示,国外疫情也影响了出口业务。“以前国内淡季的时候,工厂还可以把重点转到出口业务上,但是现在受国外疫情影响,出口业务也不行了。”此外,王邑华还表示,加上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低价直播,以及兰蔻、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纷纷打折,多方面的夹击也使得本土品牌的日子更难过。

甚至有行业人士表示,“现在化妆品行业是‘劣币驱逐良币’”。他认为,直播间里充斥的大量低价化妆品把市场也搅乱了。“十几元的套盒、几元的口红等在直播间比比皆是,如此低价,产品品质可想而知。这些产品主要是流向了三四线的下沉市场,他们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价直播也导致了代工厂的空间被挤压,随之波及整个供应链。”

双十一是关键转折点

那么,化妆品供应链端的低迷情况,何时能够回暖?

王邑华表示,疫情依旧没有完全结束,今年秋冬是否会有第二波还未可知,此外还有国际局势等不确定的因素,不好判断。

李道扬则认为,需要综合地看现在的社会消费环境。在他看来,目前整体的经济情况还不太好,消费力依旧不足。且疫情之后,消费者也变得更加理性、更有节制,他们并不会因为产品便宜就大量囤货,而是根据需求购买。因此,品牌商多久可以消耗完库存不好说。“但是,从化妆品普遍3年的保质期来看,去年生产的产品,到明年也就差不多临近保质期了。因此,品牌方最晚也要在明年把所有库存销售或清理掉。所以供应链端能否回暖应该最迟可以在明年下半年见分晓。”他如是说道。

不过,也有部分行业人士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并寄希望于今年的双十一。

梁其全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控制的比较好,人们几乎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消费欲望也在逐渐提升。“我对双十一还是很有信心的。如果双十一销售回暖,则整个行业的生意都会慢慢好起来。”

一位代工厂的负责人也表示,供应链端能否走出市场低迷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今年的双十一。“如果双十一大部分的品牌都达到了销售预期,那么,它们消化完库存后,供应链端的生意自然就会好起来。但,如果反之,那么这样低迷的市场情况则将持续到明年甚至更久。”

 

本文转载自青眼(ID:qingyanwh),已获授权,版权归青眼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