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101801大衣国内官网定价30900元,低于美国的4490美元(约3.2万元),和日本的62.59万日元(约3万元)相差不多;我搜索的地区中,最便宜的价格出现在法国,只需2290欧元(约1.9万元),比Max Mara在意大利老家还便宜10欧。
\n中国区定价和以上最便宜的法国区比,价差是1.6倍左右。虽然没到“两倍以上”,也确实比1.2-1.4倍显著。
\n不过,价差大,仍然挡不住需求也大。对于Max Mara来说,定价不均压根儿也不是个秘密,更像是顾客们众所周知的热知识。
\n在社交平台上搜索“Max Mara价差”,本以为会看到吐槽,结果满屏都是带货广告。要么是这个折扣平台能一两折购入经典款,要么是那家代购手握大量新衣等你来“私”,又或者是某个国家某个城市的某个门店,大衣堆成白菜垛子,件件相当于国内砍半。
\n而这些帖子也总能引来网友翘首询问,“怎么买”“活动还有吗”“求私”。
\n对于Max Mara消费者来说,寻找更便宜的购买渠道似乎已是常规步骤,总结折价购买攻略也已十分熟练。这种现象并不稀罕,只是更多出现在快时尚,而奢侈品一旦露出有折价够略可循的苗头,通常会被视作“堕落”的开始。
\n不过对于Max Mara“双标”定价,还是有人愿意买账。
\n“纵容”Max Mara,主要因其占据了女装行业里“人生必买基本款”这个勾人一掷千金的生态位。
\n夏末秋初,又到了添置大衣的时节,常年居大衣界顶流的Max Mara陷入“割韭菜”争议,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n如果你还不知道Max Mara是哪个牌子,可以回想一下《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等等热播剧,里面的事业女性,几乎都拿Max Mara当过高光时刻的战袍。品牌发小红书还经常带“MaxMara大女主”的标签。
\n1951年,出身服装世家的Achille Maramotti在意大利雷焦艾米莉亚创办Max Mara。他决心从事高档女装,将法国高级时装理念融入意大利剪裁工艺,并开创性地做成可量产的成衣大衣。当时,意大利服装还主要依靠手工制作,Max Mara算是遥遥领先。
\n图片来源:Max Mara
\n1981年冬,设计师Anne-Marie Beretta在传统男性军装中加入女性元素,编号为101801的大衣就此诞生。色调端庄优雅、设计极简大气、剪裁不挑身材,101801很快成为经典,也成为Max Mara的养老保险。
\n除了101801,裹身大衣Manuela、浴袍式大衣Ludmilla、茧型大衣Teddy Bear也都是他们经典款。
\n在“老钱风”炙手可热前,Max Mara就践行着“静奢”法则:衣服穿上看不见logo,卖点主要是三大法宝——面料、工艺,以及能当传家宝。
\n“手工采集的纯骆驼毛”“双层纯羊绒”“绵羊毛”都是要拿出来大书特书的奢华加成;工艺方面,据说101801大衣要经过73道手工与机器结合的工序。
\n而“经典传承”更是Max Mara投入大笔真金白银营造的品牌光环。体现在产品上,是经典款几十年不改版,比如101801大衣“自1981年首次亮相后从未改版”,想做“大单品”的品牌都得来学学这种咬定爆款不放松的精神;体现在营销上,则是爱表现“母女同穿”“从18岁到80岁都能穿”的温馨画面,潜台词呼之欲出——这不是消费,这是投资。
\n图片来源:Max Mara
\n标志性到一穿就是“大女主”范儿、经典到不怕过时、耐穿到能做传家宝,Max Mara从方方面面为您阐述,这大衣吧,虽然贵,但是值。
\n而且也不一定要那么贵。
\n实际上,除了满天飞的代购、海淘、奢侈品电商平台在用“怒省一万八”诱惑你,Max Mara本集团就成立了剪标折扣品牌。这个专属奥莱从前叫Diffusione Tessile,后来改名Intrend,因为logo是一个黄色的衣架,也被老顾客称为“黄衣架”。
\nMax Mara官网介绍Intrend负责管理和营销“本集团品牌的剩余商品、剩余面料和材料、公司自己生产的Intend品牌服装”。
\n我围观了一下Intrend的英国和日本官网,确实划算多了。不过既然是剪标折价出售,最经典最畅销的款式自然是没有的。
\n图片来源:Intend官网
\n“时尚商业Daily”分析,Max Mara形成了官方专柜和非官方渠道并行的“双轨体系”,前者坚持高价,维持高端形象,后者吸收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人群需求,拉高销量。品牌价值和市场规模双管齐下,既要又要。
\n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买更便宜”,这个问题比他们家大衣更永恒。
\n当然,价差这个问题的存在,并非仅此一家。
\n毕竟人均二十多的魏家凉皮开进上海,价格跟西安老家持平,也成了“拉齐沪币”的创举一桩。可见同一品牌在不同地区有价差,不足为奇。
\n对于高端品牌来说,价差,就像神乎其神的品牌故事、玄而又玄的设计理念、难上加难的配货机制,属于必备特色。
\n所以奢侈品们价差为什么这么大?
\n汇率、关税、流通环节多,客观上推高价差。
\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曾向媒体解释,造成价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奢侈品进口关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的征收;二是国内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三是进口方式的差别。Max Mara在国内采用“直营+代理”模式,流通环节增多,费用相应提高,进一步推高价格。
\n图源:广发证券
\n有时候,价差也可能是品牌主动采取的策略。
\n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家亮在文章《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卖得比外国贵?》中,介绍了一种名为“三级价格歧视”的区别定价模式:“一旦企业发现一种可以分隔开不同消费者类型的手段时,出于赢利目的,其就有动力在分割市场下,对不同支付意愿的消费者采用区别定价的策略。”
\n俗称“看人下菜碟”。
\n就像外卖平台、电商平台会基于你的消费行为决定要不要给你发券、给你发多大额的券。要是完全不打折,你也照样买,那平台可能就不会给你发券了。
\n但这种策略只适用于市场可以分割的情况,假使商品能在不同市场间轻松流转,这招就不奏效了,因为倒买倒卖必然会出现。好比平台不给你发券,你就去闲鱼收券,没准儿还更省。
\n随着信息差日益拉平,出国游、海外购日益发达,分割市场也渐成天方夜谭。然而价差却依然存在。
\n贝恩公司2023年在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对奢侈品牌主要商品进行抽查,结果显示:定价在1万元以上的奢侈品箱包,价差为20%至25%;定价1万元以下的入门级奢侈品皮具,价差高达30%至40%;珠宝和鞋履在两地市场的价差为20%至30%。与2022年底相比,数据几无变化。
\n于是消费者开始把机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n不是每个地方价格不一样吗?那就去便宜的地方买。
\n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大批涌入日本购买奢侈品。当时,从LV到香奈儿,从梵克雅宝到宝格丽,统统成了“日本土特产”,晒自己飞到日本买回两大个行李箱战利品的帖子比比皆是。
\n不为别的,就因为日元贬值,去日本扫货比国内便宜得多。
\nYSL披露,2024年上半年在日本市场销量猛增42%,“汇率产生的差价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
\n观察者网援引携程平台统计称,2024年5-7月中国赴日旅游人数明显增长,旗下定制旅游产品的预订量,以及与奢侈品牌合作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预定量都增长了60%以上。
\n要是没空自己出国买,就找国外代购。这不仅适用于老牌奢侈品,新晋顶流如始祖鸟也享同样待遇。
\n据“潮生TIDE”报道,始祖鸟在国内以直营为主,但在北美市场还未完全砍掉经销商,而通过经销商能买到折扣商品。其采访到的一位“鸟粉”透露自己很少在正价店购买,一大半都是海淘,价格相当于国内吊牌价六七折。通过钻价差的空子,消费者一方面获得购买高端品牌的心理体验,一方面还护住了钱包。
\n买家各凭本事,代购风生水起,此时品牌一般走两条路,要么与非正规渠道坚决割席,要么与非正规渠道暧昧共舞。
\n从2015年开始施行全球价格同步策略的香奈儿,可被视为割席派代表。当时因中国外汇和关税差距,香奈儿在中国市场降价20%,在海外市场涨价,实属罕见。此举甚至拉动一场奢侈品降价潮席卷中国奢侈品市场。
\n此后香奈儿多次调价。2021年年底,香奈儿发言人回应又一轮调价称,香奈儿和其它品牌一样,会根据生产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汇率波动定期调整价格,目的是缩小全球各地区间产品的价差。
\n时尚媒体LADYMAX分析,全球价差平衡,让香奈儿得以最大程度维护品牌形象的稳定性和稀缺感——这也是香奈儿的核心资产,免受代购等其他灰色销售途径的影响。
\n一边调价,一边抵制代购。香奈儿韩国2020年推出“排队管理系统”,客户需要提供联系电话和来店原因,以便通过短信通知他们何时可以进店,对“黄牛”可谓严防死守。
\n另一个高举高打抵制代购的品牌是LV。
\n2023年初,LVMH大老板Bernard Arnault在财报会议中三令五申,与代购划清界限,确保消费者以公平的价格购买。措施之一是严控渠道,以韩国免税市场为例,LVMH退出釜山乐天、济州乐天和济州新罗等机场零售商,开设直营机场零售店,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n然而,代购没那么容易禁绝。
\n据LADYMAX报道,一位海外撰稿人曾跟随常居法国的中国买手体验代购日常,发现尽管LV法国门店对每个账号设有购买限额,代购也能通过扮演第一次进店的新消费者,并利用中国人名容易重复的特点,以不同生日开设新账号,照样多次购买。
\n类似情况发生在全球多地的大牌门店,甚至“代购的代购”都渐成成熟业态。代购本人被品牌的限购措施拦住不要紧,有偿请游客进店帮忙买,不仅解决额度问题,一些国家游客还有退税特权。
\n普通游客这么干上几票,机酒钱基本就赚回来了。听着挺美,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此给代购做代购属于违规乃至违法行为,并且存在被骗风险。
\n一方面是“灰色渠道”野火烧不尽,一方面斩断灰色渠道亦如壮士断腕,有得也有失。
\n香奈儿主动透露,推出“排队管理系统”筛查黄牛后,其韩国门店客流量减少了30%;LVMH严打代购的举动,则在当时被指“或令门店收入锐减一半”。毕竟代购在全球辗转腾挪赚差价的前提,是先得进店买东西,他们也是奢侈品的收入来源,甚至是很重要的金主。
\n不过这俩品牌财大气粗,客流量虽说少了,不断调高的价格又弥补了这一点。
\n而对于很多没“奢”到这地步的品牌来说,代购不仅是收入来源,也是不正规推广大使,进行着非官方品牌科普,完成着无授权市场教育,吸引主要客群之外的更多不同人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不少品牌的选择。
\n这种选择的隐患也许正变得愈加明显,因为能忍价差的人越来越少了。
\n2017年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12年时,60%的消费者愿意忍受境内外奢侈品有20%的价差,到2017年时,仅有20%的消费者能够容忍;2008年至2016年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门店数量增长了3.3倍,但销售额却只增长了2.3倍,价差、服务以及消费体验,都将更多的奢侈品消费者推向了境外。
\n专注高端品牌的咨询机构CXG发布的报告《中国奢侈品客户情绪2025》则强调,“平替”接受度创历史新高,价格敏感度与价值主张主导消费选择;而跨境消费正成为中国价值导向型消费者的核心策略。
\n80%消费者将价格优势列为去日本购物的主要动因
\n图片来源:CXG
\n这大概也是Max Mara价差存在了这么多年,却又在此时引起强烈关注的原因之一。
\n再怎么“人生必买”,到了性价比时代也得货比三家。如果税收、汇率、代理层层差值可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的选择也可以转变为代购、奥莱或直接退坑。
\n说到底,价差不可怕,自己只能在高价这一端,才闹心。
\n本文转载自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已获授权,版权归Vista氢商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n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Max Mara的“双轨体系”:官方专柜坚持高价,维持高端形象,非官方渠道吸收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人群需求,拉高销量。
图片来源: pexels
“也是演都不演了。”
上周,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Max Mara被曝在中国区的定价是欧洲两倍以上,价差之大在社交媒体引起争议。
有媒体去采访了Max Mara门店管理人员,其回应听起来十分淡定:“门店人员无法获悉海外定价,但国内商品一般都会有活动折扣,打折后价格也会优惠许多。”
淡定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奢侈品在不同地区有价差,且通常在中国卖得比较贵,也不算新闻了。但是,各大奢侈品巨头实际上越来越趋向于收窄价差。此时,“两倍以上”就显得格外耸动。
Max Mara为何要“逆势而行”,奢侈品又为啥总有价差?
据媒体统计,奢侈品中国区定价通常是欧洲本土定价的1.2到1.4倍,不同品牌差值不同,香奈儿接近全球同价,LV的差距也在缩小。
所以Max Mara真就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中国定价拉到了欧洲的两倍以上?
9月5日,我以Max Mara最标志性的单品“101801大衣”为样本,查看其在12个地区的官网定价,发现,中国区和欧洲的价差没到“两倍以上”那么惊人,而且国内不是定价最高的。
101801大衣国内官网定价30900元,低于美国的4490美元(约3.2万元),和日本的62.59万日元(约3万元)相差不多;我搜索的地区中,最便宜的价格出现在法国,只需2290欧元(约1.9万元),比Max Mara在意大利老家还便宜10欧。
中国区定价和以上最便宜的法国区比,价差是1.6倍左右。虽然没到“两倍以上”,也确实比1.2-1.4倍显著。
不过,价差大,仍然挡不住需求也大。对于Max Mara来说,定价不均压根儿也不是个秘密,更像是顾客们众所周知的热知识。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Max Mara价差”,本以为会看到吐槽,结果满屏都是带货广告。要么是这个折扣平台能一两折购入经典款,要么是那家代购手握大量新衣等你来“私”,又或者是某个国家某个城市的某个门店,大衣堆成白菜垛子,件件相当于国内砍半。
而这些帖子也总能引来网友翘首询问,“怎么买”“活动还有吗”“求私”。
对于Max Mara消费者来说,寻找更便宜的购买渠道似乎已是常规步骤,总结折价购买攻略也已十分熟练。这种现象并不稀罕,只是更多出现在快时尚,而奢侈品一旦露出有折价够略可循的苗头,通常会被视作“堕落”的开始。
不过对于Max Mara“双标”定价,还是有人愿意买账。
“纵容”Max Mara,主要因其占据了女装行业里“人生必买基本款”这个勾人一掷千金的生态位。
夏末秋初,又到了添置大衣的时节,常年居大衣界顶流的Max Mara陷入“割韭菜”争议,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你还不知道Max Mara是哪个牌子,可以回想一下《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等等热播剧,里面的事业女性,几乎都拿Max Mara当过高光时刻的战袍。品牌发小红书还经常带“MaxMara大女主”的标签。
1951年,出身服装世家的Achille Maramotti在意大利雷焦艾米莉亚创办Max Mara。他决心从事高档女装,将法国高级时装理念融入意大利剪裁工艺,并开创性地做成可量产的成衣大衣。当时,意大利服装还主要依靠手工制作,Max Mara算是遥遥领先。
图片来源:Max Mara
1981年冬,设计师Anne-Marie Beretta在传统男性军装中加入女性元素,编号为101801的大衣就此诞生。色调端庄优雅、设计极简大气、剪裁不挑身材,101801很快成为经典,也成为Max Mara的养老保险。
除了101801,裹身大衣Manuela、浴袍式大衣Ludmilla、茧型大衣Teddy Bear也都是他们经典款。
在“老钱风”炙手可热前,Max Mara就践行着“静奢”法则:衣服穿上看不见logo,卖点主要是三大法宝——面料、工艺,以及能当传家宝。
“手工采集的纯骆驼毛”“双层纯羊绒”“绵羊毛”都是要拿出来大书特书的奢华加成;工艺方面,据说101801大衣要经过73道手工与机器结合的工序。
而“经典传承”更是Max Mara投入大笔真金白银营造的品牌光环。体现在产品上,是经典款几十年不改版,比如101801大衣“自1981年首次亮相后从未改版”,想做“大单品”的品牌都得来学学这种咬定爆款不放松的精神;体现在营销上,则是爱表现“母女同穿”“从18岁到80岁都能穿”的温馨画面,潜台词呼之欲出——这不是消费,这是投资。
图片来源:Max Mara
标志性到一穿就是“大女主”范儿、经典到不怕过时、耐穿到能做传家宝,Max Mara从方方面面为您阐述,这大衣吧,虽然贵,但是值。
而且也不一定要那么贵。
实际上,除了满天飞的代购、海淘、奢侈品电商平台在用“怒省一万八”诱惑你,Max Mara本集团就成立了剪标折扣品牌。这个专属奥莱从前叫Diffusione Tessile,后来改名Intrend,因为logo是一个黄色的衣架,也被老顾客称为“黄衣架”。
Max Mara官网介绍Intrend负责管理和营销“本集团品牌的剩余商品、剩余面料和材料、公司自己生产的Intend品牌服装”。
我围观了一下Intrend的英国和日本官网,确实划算多了。不过既然是剪标折价出售,最经典最畅销的款式自然是没有的。
图片来源:Intend官网
“时尚商业Daily”分析,Max Mara形成了官方专柜和非官方渠道并行的“双轨体系”,前者坚持高价,维持高端形象,后者吸收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人群需求,拉高销量。品牌价值和市场规模双管齐下,既要又要。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买更便宜”,这个问题比他们家大衣更永恒。
当然,价差这个问题的存在,并非仅此一家。
毕竟人均二十多的魏家凉皮开进上海,价格跟西安老家持平,也成了“拉齐沪币”的创举一桩。可见同一品牌在不同地区有价差,不足为奇。
对于高端品牌来说,价差,就像神乎其神的品牌故事、玄而又玄的设计理念、难上加难的配货机制,属于必备特色。
所以奢侈品们价差为什么这么大?
汇率、关税、流通环节多,客观上推高价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曾向媒体解释,造成价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奢侈品进口关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的征收;二是国内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三是进口方式的差别。Max Mara在国内采用“直营+代理”模式,流通环节增多,费用相应提高,进一步推高价格。
图源:广发证券
有时候,价差也可能是品牌主动采取的策略。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家亮在文章《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卖得比外国贵?》中,介绍了一种名为“三级价格歧视”的区别定价模式:“一旦企业发现一种可以分隔开不同消费者类型的手段时,出于赢利目的,其就有动力在分割市场下,对不同支付意愿的消费者采用区别定价的策略。”
俗称“看人下菜碟”。
就像外卖平台、电商平台会基于你的消费行为决定要不要给你发券、给你发多大额的券。要是完全不打折,你也照样买,那平台可能就不会给你发券了。
但这种策略只适用于市场可以分割的情况,假使商品能在不同市场间轻松流转,这招就不奏效了,因为倒买倒卖必然会出现。好比平台不给你发券,你就去闲鱼收券,没准儿还更省。
随着信息差日益拉平,出国游、海外购日益发达,分割市场也渐成天方夜谭。然而价差却依然存在。
贝恩公司2023年在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对奢侈品牌主要商品进行抽查,结果显示:定价在1万元以上的奢侈品箱包,价差为20%至25%;定价1万元以下的入门级奢侈品皮具,价差高达30%至40%;珠宝和鞋履在两地市场的价差为20%至30%。与2022年底相比,数据几无变化。
于是消费者开始把机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是每个地方价格不一样吗?那就去便宜的地方买。
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大批涌入日本购买奢侈品。当时,从LV到香奈儿,从梵克雅宝到宝格丽,统统成了“日本土特产”,晒自己飞到日本买回两大个行李箱战利品的帖子比比皆是。
不为别的,就因为日元贬值,去日本扫货比国内便宜得多。
YSL披露,2024年上半年在日本市场销量猛增42%,“汇率产生的差价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
观察者网援引携程平台统计称,2024年5-7月中国赴日旅游人数明显增长,旗下定制旅游产品的预订量,以及与奢侈品牌合作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预定量都增长了60%以上。
要是没空自己出国买,就找国外代购。这不仅适用于老牌奢侈品,新晋顶流如始祖鸟也享同样待遇。
据“潮生TIDE”报道,始祖鸟在国内以直营为主,但在北美市场还未完全砍掉经销商,而通过经销商能买到折扣商品。其采访到的一位“鸟粉”透露自己很少在正价店购买,一大半都是海淘,价格相当于国内吊牌价六七折。通过钻价差的空子,消费者一方面获得购买高端品牌的心理体验,一方面还护住了钱包。
买家各凭本事,代购风生水起,此时品牌一般走两条路,要么与非正规渠道坚决割席,要么与非正规渠道暧昧共舞。
从2015年开始施行全球价格同步策略的香奈儿,可被视为割席派代表。当时因中国外汇和关税差距,香奈儿在中国市场降价20%,在海外市场涨价,实属罕见。此举甚至拉动一场奢侈品降价潮席卷中国奢侈品市场。
此后香奈儿多次调价。2021年年底,香奈儿发言人回应又一轮调价称,香奈儿和其它品牌一样,会根据生产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汇率波动定期调整价格,目的是缩小全球各地区间产品的价差。
时尚媒体LADYMAX分析,全球价差平衡,让香奈儿得以最大程度维护品牌形象的稳定性和稀缺感——这也是香奈儿的核心资产,免受代购等其他灰色销售途径的影响。
一边调价,一边抵制代购。香奈儿韩国2020年推出“排队管理系统”,客户需要提供联系电话和来店原因,以便通过短信通知他们何时可以进店,对“黄牛”可谓严防死守。
另一个高举高打抵制代购的品牌是LV。
2023年初,LVMH大老板Bernard Arnault在财报会议中三令五申,与代购划清界限,确保消费者以公平的价格购买。措施之一是严控渠道,以韩国免税市场为例,LVMH退出釜山乐天、济州乐天和济州新罗等机场零售商,开设直营机场零售店,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然而,代购没那么容易禁绝。
据LADYMAX报道,一位海外撰稿人曾跟随常居法国的中国买手体验代购日常,发现尽管LV法国门店对每个账号设有购买限额,代购也能通过扮演第一次进店的新消费者,并利用中国人名容易重复的特点,以不同生日开设新账号,照样多次购买。
类似情况发生在全球多地的大牌门店,甚至“代购的代购”都渐成成熟业态。代购本人被品牌的限购措施拦住不要紧,有偿请游客进店帮忙买,不仅解决额度问题,一些国家游客还有退税特权。
普通游客这么干上几票,机酒钱基本就赚回来了。听着挺美,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此给代购做代购属于违规乃至违法行为,并且存在被骗风险。
一方面是“灰色渠道”野火烧不尽,一方面斩断灰色渠道亦如壮士断腕,有得也有失。
香奈儿主动透露,推出“排队管理系统”筛查黄牛后,其韩国门店客流量减少了30%;LVMH严打代购的举动,则在当时被指“或令门店收入锐减一半”。毕竟代购在全球辗转腾挪赚差价的前提,是先得进店买东西,他们也是奢侈品的收入来源,甚至是很重要的金主。
不过这俩品牌财大气粗,客流量虽说少了,不断调高的价格又弥补了这一点。
而对于很多没“奢”到这地步的品牌来说,代购不仅是收入来源,也是不正规推广大使,进行着非官方品牌科普,完成着无授权市场教育,吸引主要客群之外的更多不同人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不少品牌的选择。
这种选择的隐患也许正变得愈加明显,因为能忍价差的人越来越少了。
2017年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12年时,60%的消费者愿意忍受境内外奢侈品有20%的价差,到2017年时,仅有20%的消费者能够容忍;2008年至2016年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门店数量增长了3.3倍,但销售额却只增长了2.3倍,价差、服务以及消费体验,都将更多的奢侈品消费者推向了境外。
专注高端品牌的咨询机构CXG发布的报告《中国奢侈品客户情绪2025》则强调,“平替”接受度创历史新高,价格敏感度与价值主张主导消费选择;而跨境消费正成为中国价值导向型消费者的核心策略。
80%消费者将价格优势列为去日本购物的主要动因
图片来源:CXG
这大概也是Max Mara价差存在了这么多年,却又在此时引起强烈关注的原因之一。
再怎么“人生必买”,到了性价比时代也得货比三家。如果税收、汇率、代理层层差值可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的选择也可以转变为代购、奥莱或直接退坑。
说到底,价差不可怕,自己只能在高价这一端,才闹心。
本文转载自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已获授权,版权归Vista氢商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