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茑屋中国连关三店,书店要被商场抛弃了吗?
茑屋中国连关三店,书店要被商场抛弃了吗?

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主导的当下,品牌书店应该思考文化价值与商业效率的融合之道了。

王菀

CEO品牌观察

2025.04.17

图片来源: pixabay

实体书店,在近几年的线下商业里,表现属实不算突出,或者说有些摇摆。

就连红极一时的最美书店之一「茑屋书店」,如今也接连闭店。

茑屋书店,又关店了

4月8日,茑屋书店官方发布《TSUTAYA BOOKSTORE上海MOHO店闭店通告》,称“因运营方原因,我们不得不决定终止该门店的运营”。

图片来源:茑屋书店官方

早在今年1月,茑屋上海MOHO店就因场地装修改造暂停营业,“具体开业时间将另行通知”。而从社交平台网友的分享来看,书店之后被大量健身器械占据,网红健身房Change Pro成了这一店铺的新主人。期间,也有消息称书店将搬至一楼择日重开。

随着一纸闭店通告的公布,这一场近三个月的拉扯,终于尘埃落定。

茑屋上海MOHO店位于商场三楼,于商场同期开业,运营时间不过两年。闭店通告提到,“上海MOHO店采用特许经营连锁加盟运营,暂停营业期间我们始终与运营方积极协商重启事宜。然而,由于运营方原因,经慎重考虑,最终我们不得不决定终止该门店的运营。”

简而言之,就是运营方不想再经营这家门店。

不止是上海MOHO店,时间线往前拨,我们也注意到,茑屋天津仁恒伊势丹店、西安迈科中心店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天津仁恒伊势丹店于今年3月底正式结束营业。这家门店于2021年9月开业,是茑屋华北首店,曾以占地2000平方米的“森林书屋”设计吸引众多消费者。根据仁恒伊势丹发布的公告,茑屋天津店的闭店原因是“经营调整”。

图片来源:茑屋书店官方微博

西安迈克中心茑屋书店也因“经营战略调整”,在去年10月终止营业。该门店是茑屋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家门店,也是西北首店,于2021年3月开门迎客。

自2020年10月开设中国大陆首店以来,茑屋书店门店数量在2024年达到最高峰15家。

但在不到一年时间,三家门店接连关闭,目前茑屋在国内仅有12家门店。

从茑屋在国内运营模式来看,其采取的是特许加盟模式,即日本茑屋作为品牌方授权、运营、给予指导,各地地产商或第三方自主运营。

这也意味着,盈利压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运营方身上。进一步来看,在高运营成本、弱引流效应等多因素影响下,茑屋在商场调改过程中被舍弃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书店+文创+咖啡”行不通?

茑屋书店在初入内地市场时,曾高调表示要在十年内开设1100家门店。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已经没有可行性而言了。

从茑屋中国的门店形态来看,我们注意到其主要以TSUYATA BOOKS、TSUYATA BOOKSTORE两种门店业态在进行扩张。前者为“生活方式书店”,后者为“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书店”。但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书店+文创+咖啡”的复合型书店。

那茑屋中国的疲态,是否意味着这类书店模型失效了呢?实则不然。

茑屋在日本本土凭借独特的“生活提案”书店模型大获成功,它将书店打造成集书籍、文创、咖啡、生活杂货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精准契合了日本消费者对精致生活与文化体验的追求。但转战中国后,呈现出疲态,这并非模型本身的问题,而是多方面水土不服导致。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商品定价是茑屋劝退多数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图书方面,茑屋的品位虽好,但无折扣销售的图书在价格上难与线上电商平台抗衡;在文创文具方面,商品定价几乎是以日元定价除以十来计算,而正常汇率下人民币兑日元差不多是1:20。因此,不少网友戏称“茑屋书店有自己的汇率”。

在如此高端定位之下,国内的茑屋似乎并没有将日本的“生活提案”书店模型与中国的本土化需求真正结合起来,导致其变成了只可远观的文化奢侈品,与本土消费逻辑背道而驰,难以沉淀下能够支撑门店经营的忠实用户群。

因此,在特许加盟模式下,“最美书店”这一噱头使得茑屋被当做商场的引流工具,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吸引其他品牌的进驻。一旦热度褪去,营业效果不佳,茑屋也就成了调整优化的对象。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书店+文创+咖啡”的多元复合模式下,仍有品牌在稳健发展。

图片来源:西西弗书店

例如,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书店西西弗书店,目前门店近400家、活跃会员过500万。从门店选址来看,其开进商业体的门店占比超9成,并以黑标、绿标、红标3种店型适配不同的位置。与此同时,在营收构成方面,西西弗在图书之外,也以固定占比达到15%的咖啡区域,以及占比5%的文创产品构成其营收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诞生于深圳本土的覔书店,通过“图书+”的业态创新,融合文创、咖啡、教育、文化活动等业态,目前在全国7省16城开设了40余家连锁门店。2024年,覔书店有超七成门店实现单店盈利。

商业综合体仍需要书店

其实这些年来,在体验经济的主导下,实体书店早已突破传统零售的边界,进化为具有复合价值的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尤其是在线上渠道解决了效率需求之后,消费者还是愿意回归线下商业空间,尤其对兼具审美价值和内容深度的空间投射强烈的情感。对于商业综合体而言,引入高品质书店不是简单的业态填空,而是构建精神地标的战略选择。

为了更好突破经营困境,实体书店也在不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调整。如今除了高颜值的复合型书店,还有专注于特定主题的特色书店、破局重生的传统书店等等,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开在上海前滩太古里的库布里克书店,和香港百老汇开设的电影院“movie movie”紧邻,维持品牌在香港阅读与观影相融的设计初衷。书店主营电影类和文学类书籍,也依托MOViE MOViE电影院的小众片单和丰富的观影活动,形成精准且稳定的消费人群。

图片来源:樱漫书店

在当下火热的二次元赛道,樱漫书店也逐渐发力,目前已有6家门店在营。在保证引进版和国内原创动漫图书产品丰富性的基础上,其还增加了动漫服饰、潮玩等更多元的服务和产品,并通过举办新书发行签售会等活动,保持与顾客间的联系。

成立于2020年的naive理想国,是集书籍、咖啡、鸡尾酒、住宿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也是出版品牌理想国的落地空间、看理想的线下体验店。目前已落店北京、阿那亚北戴河、上海、阿那亚崇礼四地。总的来看,naive理想国更多是在贩卖一种独具私密性的阅读和写作空间,为文艺青年们提供更多一个与书相依、隐秘安全的精神世界。

显然,在情怀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忘书店本真,才是吸引消费者进店的终极要义。实体书店不能因过度追逐商业利益而摒弃其作为知识殿堂的纯粹性,需保留宁静阅读空间、精选优质书籍,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同时,适度商业化运作,如推出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也能够为书店运营注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至于实体书店与商业综合体的协同发展,本质上是文化价值与商业效率的深度融合。在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主导的当下,两者需突破传统业态界限,通过场景共创、流量互哺与价值共振,构建“文化消费共同体”。

 

本文转载自CEO品牌观察(ID:new_shop_)已获授权,版权归CEO品牌观察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1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