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不少体验过斋饭的人都说,不少寺庙供应的食物,颠覆了自己对素食的理解。毕竟斋饭发展至今,早已突破了人们对于僧人每日“咸菜配粥”的刻板印象。吃惯了外卖快餐的打工人,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些素食口味带来的惊喜。
\n素面是斋饭中的主流类别。
\n上海龙华寺罗汉面,香菇、面筋、千张、笋、胡萝卜做成的浇头,配上一颗溏心蛋,一份炸素鸭,再加入桌上免费的牛肝菌辣酱,是不少人心中的斋饭“白月光”;北京戒台寺的素面,则是碱水面配上萝卜片、炸好的蘑菇丝,被誉为北京最鲜美的素面;苏州西园寺更是根据不同的浇头,分为不同口味的“观音面”“吉祥面”“如意面”。
\n家常素菜也是斋饭的常规品类。厦门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把素菜做得精致,也把名字起得浪漫,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长生果糖……把菜名对应上食材,可能需要一番想象力。
\n仿荤菜,则是能吸引更多普通人的斋饭形式。成都文殊院香园的素斋以仿荤菜著称——“凉拌猪耳朵”用魔芋替代猪耳,“甜烧白”是用冬瓜代替五花肉,“梅菜扣肉”则是以豆筋模仿五花肉的口感……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红油香辣。
\n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年轻人整理的不同城市“寺庙吃斋”攻略,饭堂位置、菜品口味、价格高低都有详细的测评。曾经特供信徒、略带神秘的寺庙饮食,就这么被一一展示、对比。
\n这些斋饭一部分是免费的,收费的价格也大多在十元到几十元不等。在“寺庙游”中间赶上饭点,几乎是用餐的最佳选择。
\n不贵的价格,新奇的体验,都市打工人怀着虔诚之心把一份斋饭装进胃里,寺庙的祈愿之旅也就此达成了圆满。
\n“寺庙的素菜,为什么这么香啊?”
\n网络上,不少体验过寺庙斋饭的年轻人真诚发问。明明都是素菜,斋饭好像能做出丰富的口味,以前不爱吃的青菜,放在寺庙里似乎经过点化一般,变得格外脆甜。
\n网络上,也有去寺庙做义工的年轻人说,自己原本抱着减脂的心去,结果两周的时间里胖了六斤。她所在的寺庙里,每天除了固定的家常素菜,还会不定期供应甑糕、果干、糕点。师父们下山归来,则会带回奶茶、蛋挞、酸奶等零食。
\n而更多的时候,斋饭给吃饭这件日常小事赋予了仪式感。在寺庙里,僧人们吃斋饭被称为“过堂”。僧侣们吃饭时需要遵循很多礼仪,比如止语,同时端碗的姿势、添饭的手势都有相应的标准。
\n习惯了用电子榨菜佐餐的打工人们,来寺庙感受相对“庄严”的进食氛围,似乎是一种别样的虔诚体验。像是平时习惯了剩饭的我,面对着巨大的一碗素面,再看着桌上“珍惜福报,请勿浪费”的字样,硬是把“福报”一根不剩地吃进了肚子。
\n吃斋饭不仅能填饱肠胃,也成了心灵体验中很有实感的一环。上海女孩@魔都废柴,今年吃遍了上海本地的好几处寺庙斋饭。起初,她去寺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想去静静心,结果第一次在龙华寺吃饭,就被现场热烈的排队场面吓到了。
\n“我其实并没觉得特别好吃,只不过换个口味是很新鲜的。也可能是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吃的时候会觉得是很有仪式感的一餐饭。好吃难吃,似乎都不太重要。寺庙的走红源于人内心的迷茫,多去解压挺好的。”她说。
\n此外,寺庙所处的环境似乎也能为斋饭的口味加持。大理的寂照庵,因为地处苍山,其斋饭甚至成为网上火热的“森林餐”。露天食用的斋饭,配上苍山徒步,让不少人真正“为了一口饭爬苍山”。
\n能为肉体和心灵同时充电,的确是斋饭在这个时代的走红秘诀。
\n在素斋吃完了面,我到寺庙中心处的庙堂里上了炷香,发现角落里在售卖隆福寺的“网红产品”——米糕。而不远处,还有一个售卖下午茶的房间,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茶饮、水果捞、素汉堡”等等茶点。
\n走进去,一位穿着僧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巧克力慕斯”——其实是吐司淋上巧克力酱和花生碎,售价3元。旁边是2元可以无限续杯的茶饮。而一位阿姨正在挑拣僧人自种的草莓,售价10元一小盆。
\n寺庙食物,似乎就这么悄悄“卷”了起来。很多火热的寺庙催生出明星产品,甚至线下才能吃到的糕点、酱料等也都开始在线上售卖。
\n像是上海龙华寺的牛肝菌辣酱,就成为了热门单品,可以在线下和网店购买,但因为数量有限,时常需要抢购。与此同时,素面的盒装速食版、青团等也都可以在寺庙的小店里买到。
\n和上香、手串、周边文创一样,食物也成为“寺庙经济”的一环,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为寺庙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
\n启信宝发布的《2024寺庙游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玉佛禅寺所控股的企业就囊括了餐饮、零售、商务服务业、批发业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投资了近300个创业项目。
\n吃完素斋、上完香,如果不愿离开,还可以点上一杯两元的热茶,续上内心难得的平静。我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不断走进来,和我一样买一块点心,点一杯茶饮,他们旁边也大多摆放着刚买的一袋子米糕。
\n食物配合上寺庙,这个当下最流行的安慰剂,的确温暖了不少人。
\n\n
本文转载自九行Travel(ID:jingxing_neweekly)已获授权,版权归九行Travel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n
\n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n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n《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n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n祈愿之旅,因斋饭而圆满。
清明假期,距离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隆福寺,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从东门进入,往里走不远处,挂着“素斋”牌匾的小屋门口,挤满了排队吃素面和小菜的人。除了面条,柜台里还有蒸糕、烤地瓜、鲜花饼等零食。
当寺庙成为当代热门打卡地,不少寺庙的斋饭也被顺理成章地捧成了网红。社交媒体上,有关全国各地寺庙斋饭的分享帖层出不穷,一碗白饭、素面,配上各式素菜、清汤,成为了如今不少打工人的“假日套餐”。
去寺庙“干饭”,成为了不少都市青年的解压法则,也成为寺庙经济里重要的一环。
一碗素面15元,一碟小菜5元,一盒巧克力蒸糕10元,扫码付款后,我拿着工作人员给的卡片,到取面窗口排队。
面是清汤面,配上面筋、木耳、香菇做成的素卤。一口吃下去,面筋混合着红油的香味,味道多少有点“红烧牛肉面”的错觉。至于小菜,也是放了很多麻油的香辣口味。再配上甜点巧克力蛋糕,着实有点打破我对斋饭的刻板印象。
不少体验过斋饭的人都说,不少寺庙供应的食物,颠覆了自己对素食的理解。毕竟斋饭发展至今,早已突破了人们对于僧人每日“咸菜配粥”的刻板印象。吃惯了外卖快餐的打工人,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些素食口味带来的惊喜。
素面是斋饭中的主流类别。
上海龙华寺罗汉面,香菇、面筋、千张、笋、胡萝卜做成的浇头,配上一颗溏心蛋,一份炸素鸭,再加入桌上免费的牛肝菌辣酱,是不少人心中的斋饭“白月光”;北京戒台寺的素面,则是碱水面配上萝卜片、炸好的蘑菇丝,被誉为北京最鲜美的素面;苏州西园寺更是根据不同的浇头,分为不同口味的“观音面”“吉祥面”“如意面”。
家常素菜也是斋饭的常规品类。厦门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把素菜做得精致,也把名字起得浪漫,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长生果糖……把菜名对应上食材,可能需要一番想象力。
仿荤菜,则是能吸引更多普通人的斋饭形式。成都文殊院香园的素斋以仿荤菜著称——“凉拌猪耳朵”用魔芋替代猪耳,“甜烧白”是用冬瓜代替五花肉,“梅菜扣肉”则是以豆筋模仿五花肉的口感……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红油香辣。
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年轻人整理的不同城市“寺庙吃斋”攻略,饭堂位置、菜品口味、价格高低都有详细的测评。曾经特供信徒、略带神秘的寺庙饮食,就这么被一一展示、对比。
这些斋饭一部分是免费的,收费的价格也大多在十元到几十元不等。在“寺庙游”中间赶上饭点,几乎是用餐的最佳选择。
不贵的价格,新奇的体验,都市打工人怀着虔诚之心把一份斋饭装进胃里,寺庙的祈愿之旅也就此达成了圆满。
“寺庙的素菜,为什么这么香啊?”
网络上,不少体验过寺庙斋饭的年轻人真诚发问。明明都是素菜,斋饭好像能做出丰富的口味,以前不爱吃的青菜,放在寺庙里似乎经过点化一般,变得格外脆甜。
网络上,也有去寺庙做义工的年轻人说,自己原本抱着减脂的心去,结果两周的时间里胖了六斤。她所在的寺庙里,每天除了固定的家常素菜,还会不定期供应甑糕、果干、糕点。师父们下山归来,则会带回奶茶、蛋挞、酸奶等零食。
而更多的时候,斋饭给吃饭这件日常小事赋予了仪式感。在寺庙里,僧人们吃斋饭被称为“过堂”。僧侣们吃饭时需要遵循很多礼仪,比如止语,同时端碗的姿势、添饭的手势都有相应的标准。
习惯了用电子榨菜佐餐的打工人们,来寺庙感受相对“庄严”的进食氛围,似乎是一种别样的虔诚体验。像是平时习惯了剩饭的我,面对着巨大的一碗素面,再看着桌上“珍惜福报,请勿浪费”的字样,硬是把“福报”一根不剩地吃进了肚子。
吃斋饭不仅能填饱肠胃,也成了心灵体验中很有实感的一环。上海女孩@魔都废柴,今年吃遍了上海本地的好几处寺庙斋饭。起初,她去寺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想去静静心,结果第一次在龙华寺吃饭,就被现场热烈的排队场面吓到了。
“我其实并没觉得特别好吃,只不过换个口味是很新鲜的。也可能是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吃的时候会觉得是很有仪式感的一餐饭。好吃难吃,似乎都不太重要。寺庙的走红源于人内心的迷茫,多去解压挺好的。”她说。
此外,寺庙所处的环境似乎也能为斋饭的口味加持。大理的寂照庵,因为地处苍山,其斋饭甚至成为网上火热的“森林餐”。露天食用的斋饭,配上苍山徒步,让不少人真正“为了一口饭爬苍山”。
能为肉体和心灵同时充电,的确是斋饭在这个时代的走红秘诀。
在素斋吃完了面,我到寺庙中心处的庙堂里上了炷香,发现角落里在售卖隆福寺的“网红产品”——米糕。而不远处,还有一个售卖下午茶的房间,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茶饮、水果捞、素汉堡”等等茶点。
走进去,一位穿着僧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巧克力慕斯”——其实是吐司淋上巧克力酱和花生碎,售价3元。旁边是2元可以无限续杯的茶饮。而一位阿姨正在挑拣僧人自种的草莓,售价10元一小盆。
寺庙食物,似乎就这么悄悄“卷”了起来。很多火热的寺庙催生出明星产品,甚至线下才能吃到的糕点、酱料等也都开始在线上售卖。
像是上海龙华寺的牛肝菌辣酱,就成为了热门单品,可以在线下和网店购买,但因为数量有限,时常需要抢购。与此同时,素面的盒装速食版、青团等也都可以在寺庙的小店里买到。
和上香、手串、周边文创一样,食物也成为“寺庙经济”的一环,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为寺庙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
启信宝发布的《2024寺庙游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玉佛禅寺所控股的企业就囊括了餐饮、零售、商务服务业、批发业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投资了近300个创业项目。
吃完素斋、上完香,如果不愿离开,还可以点上一杯两元的热茶,续上内心难得的平静。我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不断走进来,和我一样买一块点心,点一杯茶饮,他们旁边也大多摆放着刚买的一袋子米糕。
食物配合上寺庙,这个当下最流行的安慰剂,的确温暖了不少人。
本文转载自九行Travel(ID:jingxing_neweekly)已获授权,版权归九行Travel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