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直接带动了一批茶饮品牌的飞速发展。
\n以最近登陆资本市场的蜜雪冰城为例,其在招股书中直言,蜜雪冰城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包材、设备等,在去年前9月,这些合计销售收入为182.2亿元,对营收的贡献超过九成。
\n只是,为什么蜜雪冰城能靠这些赚钱?真相或许就藏在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里。
\n从具体细分方向看,新式茶饮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料、设备及包装材料供应环节,中游主要为生产加工环节,下游则为销售流通环节。
\n无论是外包还是自建的供应链,茶饮品牌的利润和成本,也都直接受上述各个环节的影响。
\n还是以蜜雪冰城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蜜雪冰城目前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依托于这些基地背后的供应商辅助、全球采购网络和冷链物流服务商,蜜雪冰城将核心原料自产率提升至60%,包材自产使成本降低50%,且其97%的内地门店基于冷链网络实现了快速食材及设备的配送。
\n这样的现象在业内自然不是孤例。
\n2023年年底,茶百道与霸王茶姬就走在了一起,共同出资成立了四川容尚佳合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在供应链上进行合作。去年3月、11月,沪上阿姨也成立了上海和重庆等城市的供应链管理企业。
\n而依托供应链方面积累起的资源优势,一些茶饮品牌迅速发展,并成为其茶饮产品标准化与口味创新的支撑。
\n如,古茗、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依托于茶园、果园,通过供应商的原料(如贵州梵净山茶园、广西槟榔芋基地),优化了产品口味。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营收突破40亿元的霸王茶姬,其王牌产品正是轻乳茶。
\n无独有偶,今年春季茶百道推出的"桑葚系列"饮品,就使用了其桑葚果园的食材,并创下了三天消耗10万斤桑葚的纪录。
\n根据红餐大数据公布的茶饮品牌上新数据,去年上半年茶饮品牌共上新971款产品,平均每个品牌每个季度约上新11个产品,有力地佐证了原材料供应对产品口味的突破。
\n而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门店数量的增长,吃到螃蟹的不只是茶饮品牌自身,一些藏在背后的外部主流供应商也浮出水面,并向着IPO发起冲刺。
\n2021年4月,主要为茶饮连锁品牌提供植脂末的佳禾食品在A股上市。
\n2022年2月,主要提供赤藓糖醇等代糖产品的三元生物在深交所上市。
\n2022年7月,为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提供调味料的宝立食品在A股市场上市。
\n2023年2月,提供原料果汁给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茶百道等的田野股份在北交所上市。
\n以田野股份为例,作为诸多茶饮品牌的优质供应商,其之前的招股书曾披露,其在2021年全年就足足挣了4.59亿元,同比增长72.57%,净利润更是高达6517.76万元,同比增长210.34%。
\n从这个角度看,供应链与茶饮品牌之间,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也就是说,普通人每喝一杯奶茶,供应商和茶饮品牌们,都可以“捞”上一笔。
\n看似一派欣欣向荣的茶饮市场, “卷”在茶饮供应链中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尤其是一些非品牌自建的供应商。
\n“为了拿下一些订单,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降价措施,现在这块蛋糕太大,大家都在挤破头想吃到红利”,一位接近茶饮供应链行业的人士告诉潮汐商业评论。
\n具体看,供应链行业十分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供应链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
\n事实上,供应链产能确实正在走向过剩。这源于新茶饮品牌扎堆自建供应链,比如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学习蜜雪冰城的模式,均布局原料生产基地,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议价能力下降。单是茶百道,2024年5月,就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建了一个6000余平方米的茶叶包装工厂,年产能达5000吨。
\n雪上加霜的是,奶茶行业本身的门店生存危机更是对供应商们造成了另一重压力。
\n“有的县城,蜜雪冰城的柠檬水等系列可以卖到4元一杯,这对我们其他本地化品牌简直就是血砍”。一位浙江的奶茶店加盟商表示。
\n据《中国经营报》和壹览商业统计,去年前几个季度,诸如书亦烧仙草之类的25家新茶饮连锁品牌的新开门店数量与上月相比减少568家,新开门店总量环比减少22.48%。
\n这还不止,外部跨界者也来势汹汹。
\n一时间,从“茶料、茶精”再到“牛奶、鲜果、现泡茶”,从设备再到冷链洞藏,似乎大家都看懂了供应链里面的生意经,同质化的包装、口味倒逼价格汹涌而来。
\n以上种种,使整个产业链如同一个锅里的蚂蚱,被烫地无所遁形,深处其中的供应商自然也不例外。
\n那些靠着头部客户过日子的供应商们更是“深受其害”,而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业绩上。例如,主要生产原料果汁、速冻果蔬田野股份把业绩下跌的因素总结为“个别客户流失”,其毛利率则从2021年的29.16%下滑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25.64%。
\n即使那些自建供应链的茶饮品牌,也依然难逃竞争的压力。随着加盟商管理难度增加,一些新式茶饮的部分门店往往因总部补贴不足退出促销活动,暴露出供应链协同的短板。
\n潮汐商业评论不禁好奇,新茶饮供应链的下一步棋究竟该落向何方?
\n从整个茶饮供应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让消费者喝得好、供应商们挣到钱、茶饮品牌财务数据好看的三方共赢局面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n但就外部供应商而言,解决需求转型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n这些供应商长期以来为头部的茶饮品牌生产,而在自建供应链的趋势下,供应商们不妨试着把一些生意瞄准本地化品牌,例如书亦烧仙草这些非全国化的企业,这些相对较小的品牌没有绝对的实力构建全栈式供应链,自然成为外部供应商们需要更加注重获取的客户。
\nC端市场或许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n比如,牛奶供应商皇氏集团就推出过奶茶品牌“在桂里”,直接下场卖起了奶茶,开始抢茶饮客户的生意;佳禾食品也曾表明,要加大押注面向直接消费者的咖啡业务。
\n站在更高行业视角来看,健康化与原料升级也是一个趋势。
\n茶百道就曾“超级蔬食”系列主打0添加,古茗推广A2牛奶,喜茶标注产品卡路里,迎合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需求。
\n外部供应商们显然可以朝着“降本增效”发力,为利润寻找新的内部出口。
\n甚至在未来,不排除一些茶饮品牌会与供应商合资建厂,共享产能从而降低成本,形成一种互利共享的新生态。
\n每一杯新式茶饮背后,都藏着供应链里真金白银的秘诀,甚至毫不夸张地讲,供应链曾是茶饮行业爆发的一个引擎,只是在当下拥挤的市场里,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了大家都绕不开的挑战。
\n爱默生曾说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从长远来看,供应链全产业和供应商们或许可以尝试在“健康化、技术化、全球化”中寻找平衡,唯有将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供应链上的同行们才能穿越周期,引领茶饮行业的下一轮增长。
\n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n\n
本文转载自潮汐商业评论(ID:daily-case)已获授权,版权归潮汐商业评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n
\n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n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n《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n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n每一杯新式茶饮背后,都藏着供应链里真金白银的秘诀。
图片来源: pexels
3月蜜雪冰城的上市,更是给茶饮市场带来了一场狂欢,1.84万亿港元的认购价金额,刷新港股历史纪录,市值逼近千亿大关。但狂欢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它竟然不靠卖茶赚钱!
同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样,蜜雪冰城等拥有千家万店的茶饮新势力,最大的秘密都“藏“在供应链里。
过去几年内,国民级“续命神器”的茶饮(主要指奶茶)品,迅速捕获了年轻人的胃,一份来自权威机构披露的《解锁奶茶新绿意》的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喝掉了超过213.1亿杯现制茶,相当于平均每秒676杯。
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直接带动了一批茶饮品牌的飞速发展。
以最近登陆资本市场的蜜雪冰城为例,其在招股书中直言,蜜雪冰城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包材、设备等,在去年前9月,这些合计销售收入为182.2亿元,对营收的贡献超过九成。
只是,为什么蜜雪冰城能靠这些赚钱?真相或许就藏在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里。
从具体细分方向看,新式茶饮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料、设备及包装材料供应环节,中游主要为生产加工环节,下游则为销售流通环节。
无论是外包还是自建的供应链,茶饮品牌的利润和成本,也都直接受上述各个环节的影响。
还是以蜜雪冰城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蜜雪冰城目前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依托于这些基地背后的供应商辅助、全球采购网络和冷链物流服务商,蜜雪冰城将核心原料自产率提升至60%,包材自产使成本降低50%,且其97%的内地门店基于冷链网络实现了快速食材及设备的配送。
这样的现象在业内自然不是孤例。
2023年年底,茶百道与霸王茶姬就走在了一起,共同出资成立了四川容尚佳合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在供应链上进行合作。去年3月、11月,沪上阿姨也成立了上海和重庆等城市的供应链管理企业。
而依托供应链方面积累起的资源优势,一些茶饮品牌迅速发展,并成为其茶饮产品标准化与口味创新的支撑。
如,古茗、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依托于茶园、果园,通过供应商的原料(如贵州梵净山茶园、广西槟榔芋基地),优化了产品口味。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营收突破40亿元的霸王茶姬,其王牌产品正是轻乳茶。
无独有偶,今年春季茶百道推出的"桑葚系列"饮品,就使用了其桑葚果园的食材,并创下了三天消耗10万斤桑葚的纪录。
根据红餐大数据公布的茶饮品牌上新数据,去年上半年茶饮品牌共上新971款产品,平均每个品牌每个季度约上新11个产品,有力地佐证了原材料供应对产品口味的突破。
而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门店数量的增长,吃到螃蟹的不只是茶饮品牌自身,一些藏在背后的外部主流供应商也浮出水面,并向着IPO发起冲刺。
2021年4月,主要为茶饮连锁品牌提供植脂末的佳禾食品在A股上市。
2022年2月,主要提供赤藓糖醇等代糖产品的三元生物在深交所上市。
2022年7月,为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提供调味料的宝立食品在A股市场上市。
2023年2月,提供原料果汁给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茶百道等的田野股份在北交所上市。
以田野股份为例,作为诸多茶饮品牌的优质供应商,其之前的招股书曾披露,其在2021年全年就足足挣了4.59亿元,同比增长72.57%,净利润更是高达6517.76万元,同比增长210.34%。
从这个角度看,供应链与茶饮品牌之间,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也就是说,普通人每喝一杯奶茶,供应商和茶饮品牌们,都可以“捞”上一笔。
看似一派欣欣向荣的茶饮市场, “卷”在茶饮供应链中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尤其是一些非品牌自建的供应商。
“为了拿下一些订单,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降价措施,现在这块蛋糕太大,大家都在挤破头想吃到红利”,一位接近茶饮供应链行业的人士告诉潮汐商业评论。
具体看,供应链行业十分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供应链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供应链产能确实正在走向过剩。这源于新茶饮品牌扎堆自建供应链,比如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学习蜜雪冰城的模式,均布局原料生产基地,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议价能力下降。单是茶百道,2024年5月,就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建了一个6000余平方米的茶叶包装工厂,年产能达5000吨。
雪上加霜的是,奶茶行业本身的门店生存危机更是对供应商们造成了另一重压力。
“有的县城,蜜雪冰城的柠檬水等系列可以卖到4元一杯,这对我们其他本地化品牌简直就是血砍”。一位浙江的奶茶店加盟商表示。
据《中国经营报》和壹览商业统计,去年前几个季度,诸如书亦烧仙草之类的25家新茶饮连锁品牌的新开门店数量与上月相比减少568家,新开门店总量环比减少22.48%。
这还不止,外部跨界者也来势汹汹。
一时间,从“茶料、茶精”再到“牛奶、鲜果、现泡茶”,从设备再到冷链洞藏,似乎大家都看懂了供应链里面的生意经,同质化的包装、口味倒逼价格汹涌而来。
以上种种,使整个产业链如同一个锅里的蚂蚱,被烫地无所遁形,深处其中的供应商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靠着头部客户过日子的供应商们更是“深受其害”,而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业绩上。例如,主要生产原料果汁、速冻果蔬田野股份把业绩下跌的因素总结为“个别客户流失”,其毛利率则从2021年的29.16%下滑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25.64%。
即使那些自建供应链的茶饮品牌,也依然难逃竞争的压力。随着加盟商管理难度增加,一些新式茶饮的部分门店往往因总部补贴不足退出促销活动,暴露出供应链协同的短板。
潮汐商业评论不禁好奇,新茶饮供应链的下一步棋究竟该落向何方?
从整个茶饮供应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让消费者喝得好、供应商们挣到钱、茶饮品牌财务数据好看的三方共赢局面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但就外部供应商而言,解决需求转型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这些供应商长期以来为头部的茶饮品牌生产,而在自建供应链的趋势下,供应商们不妨试着把一些生意瞄准本地化品牌,例如书亦烧仙草这些非全国化的企业,这些相对较小的品牌没有绝对的实力构建全栈式供应链,自然成为外部供应商们需要更加注重获取的客户。
C端市场或许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比如,牛奶供应商皇氏集团就推出过奶茶品牌“在桂里”,直接下场卖起了奶茶,开始抢茶饮客户的生意;佳禾食品也曾表明,要加大押注面向直接消费者的咖啡业务。
站在更高行业视角来看,健康化与原料升级也是一个趋势。
茶百道就曾“超级蔬食”系列主打0添加,古茗推广A2牛奶,喜茶标注产品卡路里,迎合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需求。
外部供应商们显然可以朝着“降本增效”发力,为利润寻找新的内部出口。
甚至在未来,不排除一些茶饮品牌会与供应商合资建厂,共享产能从而降低成本,形成一种互利共享的新生态。
每一杯新式茶饮背后,都藏着供应链里真金白银的秘诀,甚至毫不夸张地讲,供应链曾是茶饮行业爆发的一个引擎,只是在当下拥挤的市场里,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了大家都绕不开的挑战。
爱默生曾说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从长远来看,供应链全产业和供应商们或许可以尝试在“健康化、技术化、全球化”中寻找平衡,唯有将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供应链上的同行们才能穿越周期,引领茶饮行业的下一轮增长。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本文转载自潮汐商业评论(ID:daily-case)已获授权,版权归潮汐商业评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