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花园与书店,文化与商业协同创新之难
花园与书店,文化与商业协同创新之难

商业创新的本质, 就是在尊重商业逻辑的前提下, 打破旧逻辑寻找新的可能性。

神兽之间创始人Jam

感性城市SCity

2025.03.12

图片来源: unsplash

作者 | 神兽之间创始人Jam

编辑 | SCity Team

 

书店越来越像花园,不存在直接的盈利模式。

绿植花园不存在独立的盈利模式,但完全不是问题。

先给个数字, 上海某中等规模的商场, 每年在绿植维护上的⽀出约在50万元左右;而⼀个⼤型⾼端商场,这个数字可以高达百万。

在寸土寸金的商业面积中,地主为何愿意放弃租金收益,反而要支出这么多钱来养护绿植, 甚至开拓专门的花园区呢?显然已经不止是为了满足环评的最低要求水平。

图片来源:小红书番茄红提咸柠七

这笔帐并不难算,绿植环境提升逛商场的舒适度和质感,对消费者和⼊驻商家都构成更强的吸引力,单位租金价格提升, 足以弥补绿植维护的支出成本。

另⼀个极端案例就是菜市场,不浪费任何⼀平方面积,全是租金但相对廉价,所以,在商业地产大环境体系内,花园绿植环境氛围的营造,显然创造了商业价值。

那么,其难以独立产生营收利润的基本面,根本就不是问题。

书店的问题不在于亏损,而是有没有为商场生态创造价值

以大陆目前的线下商业环境 (如:消费下行+电商强势+文化疲弱),“书店难以盈利”这件事反而越来越不是问题,因为难兄难弟大家都有问题。

从自我反省,自我怀疑的角度来说,书店为商场整体环境提供的氛围价值增量,可能确实还不如绿植。

图片来源:小红书阿迪的世界

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商场内书店,也更喜欢闷着头玩自己的活动和社群运营,商场牵头的诸多营销活动在我们看来大概率都是“消费主义过浓,审美格调匮乏”,走不到一块去。

更有文化审美的人绝非天然更掌握真理,上述现状当然不可能百分百都要把责任推给商场方。

从这个角度看,商场不愿意给书店更多优惠支持,存在合理性。

而近两年外资品牌书店影响力的崛起,在国内走轻资产运营路线(收品牌授权费、培训费、不承担房租和人力)则阶段性地,得到商场方付出真金白银的认可。

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爱打卡的苹果酱

但开店后经营层面的表现,大体上还是可以归类为“千⾦买马骨”的效果,⼀个有稀缺国际大牌入驻的商场,在招商阶段对其他商铺的说服力是显著的;在开业前后的线上营销作用也不可忽略。

毕竟,国内的茑屋书店依然只是包裹在商场里的⼀家书+咖啡+文创的零售店,远远起不到东京代官山t-site(茑屋的旗舰产品)整个街区商业生态的引领作用。

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爱打卡的苹果酱

即便它早已是海内外游客逛东京的热门打卡点了,但兼顾周边居民的社区氛围感依然浓厚。

所以,对于花了大笔费用请了茑屋入驻的商业项目方 (尤其是高线城市核心商圈)来说, 后续再做类似的事就更要评估⼀下投入产出比了。

假如书店有为商场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有没有被发现认可

前面的自我反省,暂告⼀段落, 接下来简单聊聊什么样的文化与商业协同效应是应该得到认可的?

回到最开始的举例,绿植花园业态到底为商场创造了多少商业价值?其实很难量化, 但项目经营方大多默认不会提这个问题。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无法自发滋养出高格调文化空间的时候 ,“商场应该花钱打造文化氛围”还远远没有成为理所应当的共识。

图片来源:小红书微辣甜筒

每年⼀百万预算做绿植维护是天经地义,⼀百万预算给文化氛围打造则是离经叛道。

商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在尊重商业逻辑的前提下,打破旧逻辑寻找新的可能性。

也有业主方自己下场,打造文化质感尝到甜头的,阿那亚天目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我的成功我自己也难以复制”, 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也更反衬文化与商业协同创新之难。

图源:小红书阿那亚、天目里

绿植花园是普惠的,但文化氛围不是

在商场氛围塑造中,用绿化比喻文化,其实有⼀点并不恰当。

花园是普惠的,是个现代钢筋水泥都市人, 都会对绿植氛围有积极正面感受。

但目前城市人文素养,书籍打造的⽂化氛围还不够成普惠,最多只是对一部分人群,有着积极影响。

韩国星空图书馆 Starfield Library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吃包吃喝玩乐🍗

所以我们普遍看到面向特定人群的非标商业会更在意书店业态,更乐意给予优惠支持;而比较接地⽓的大盒子卖场则对此毫无感觉。

从商业上来说, 这是无可厚非且正确的。

而在东京, 就更直观感受到各类商家对图书陈列的重视,比如⼀个做酱油、面包等发酵食品的店,会立两个书架精选与发酵有关的图书;⼀个卖毛线的小铺子 , 会摆几本专门介绍织毛衣技巧的杂志。

横田毛线店Daruma store
图片来源:小红书lazykk

至于大企业亲自做宣扬品牌理念的内容刊物甚至独立运营售卖的案例, 也是屡见不鲜。

最典型如资生堂旗下的《花椿》杂志。 创办于 1937 年最初只是作为宣传品牌形象的企业刊物,后来逐渐发展成⼀本涵盖时尚艺术文化的高端期刊。

神兽之间书店得以被日本的同行所了解 , 也正是得益于这本杂志的开阔视野。

图片来源:小红书写时装的拾娘

以上当然不完全是情怀驱动 。

仅从商业逻辑上来说,文化陈列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品牌方及店主匠心精神的认可,进而转化为品牌认可度与消费意愿的提升。

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实体空间内的文化运营细节随处可见,所以很容易反向推导出, 这套逻辑(在东京)长期处于正反馈的良性运转中。

国内消费降级大趋势下,调性商业与文化氛围的抱团协同更迫切

遥想2015-2017年, 网红打卡刚兴起的时候,⼀个装修精致的书店为商场带来的客流加持,其商业价值还是非常直观且显著的,因此也体现在了商场给予几家书店高昂装修补贴的盈利模式上。

但浮于表⾯的fancy⽓质终究难以长期持续 , 随着打卡风潮,渐渐丧失社交货币价值后, 这条路线也越来越难走通。

简单粗暴却快速向上进化的时代已经过去,眼下的实体商业环境更加曲折难以把握。

躲进小楼孤芳自high愈发不合时宜,,在“卷躺润献”面前总得做出抉择。

图片来:源小红书轩西贝贝

躺就是彻底不要精细运营走低端卖场路线;润就是品牌出海;献就是类似瑞幸毁灭重塑整个咖啡店产业的利润结构。

而卷在本文语境中, 就是坚信国内广大都市青年及中产依然需要有文化质感的线下消费场景并乐意为此付费,进而依然值得我们在供给端不断探索创新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空间业态。

那么,文化人与商业地产方仅靠简单甲乙方租赁关系即可维系体面双赢的美好时光 , 已经不复存在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神兽之间

与此同时, 文化商业还存在⼀个非常尴尬却又独具魅力的悖论:仅靠短期砸钱养不出真正的质感吸引力溢价,而奉行长期主义又容易陷⼊滋养骗子的陷阱。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理解对方的视野、 逻辑与偏好,更加信任对方与自己的长期利益存在交集 , 进而更紧密地在战略层面建立长期合作 , 共建出突破性的线下商业项⽬。

后记

总之,尚有进取心的商业地产,可以像对待绿植花园⼀样包容书店业态,这其中不必然是施舍慈善关系,而是依然值得创新探索的好方向。

 

本文转载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获授权,版权归感性城市SCity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火热预售中,228元包邮到家!

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