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目前阿里生态包括五纵二横,五纵为中国商业(营收占比43.99%)、国际商业(营收占比12.20%)、本地生活(营收占比5.49%)、大文娱(营收占比1.76%)和其他(营收占比17.17%),二横指的是菜鸟物流(营收占比9.13%)和云智能(营收占比10.26%)两大基础设施业务。除其他业务,营收占比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
\n这七大业务,可以划成三大层级来看。
\n第一是云智能和国际商业,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一个保利润增长、一个保收入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
\n其中云智能集团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都是七大业务中保持盈利且利润增速最快的业务,同比增长分别为45%、155%和89%。到2024年第四季度,云智能集团依旧盈利,经调整EBITA为31.38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排到第三。
\n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财报解释称,部分利润被客户增长和技术投入增加所抵销。从阿里云春节发布的最新大模型来看,背后投入应该不少。
\n另外,蒋凡带领的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在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增速最高,同比增长分别为45%、32%、29%和32%,主要是由速卖通和Trendyol(土耳其电商零售平台)的收入增长所驱动。
\n其次是以淘天集团为核心的中国商业,它是阿里2024年压力最大、调整最大的业务。其收入同比增速在2024年四个季度几乎都陷入了停滞,分别为4%、-1%、1%和5%。
\n阿里此前为了抵抗对手竞争,跟进了低价策略,带来的结果是广告费用和佣金费用涨不动了,这使得阿里的客户管理收入直线下降。阿里给出的办法是,通过调整收费政策增加收入,宣布自2024年9月起,将原来的固定收费调整成动态按GMV收费。
\n这一系列调整确实起到了效果,因为线上GMV增长和Take rate(收入率)同比提升(得益于基础软件服务费的影响),阿里的客户管理收入从2024年年中的1%增速变成年末的9%。但这一增速依旧排在七大集团的倒数第二位,淘天集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n第三是包含高德和饿了么在内的本地生活集团,面临着扭亏和应对行业竞争的重任。
\n本地生活业务在2024年四个季度的收入增幅一直排在前三,但是连续十多个季度仅减亏未扭亏,背后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补贴、投放等成本一直不低。不过,2024年第四季度,其经调整EBITA为亏损5.96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亏损21亿元相比已经大幅缩小,该集团或许有望在2025年转亏为盈。
\n今年即时零售赛道越发火热,本地生活业务需要承担竞争压力。
\n整体来看,2024年的阿里已经缓过来了:
\n利润方面,挽回了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暴跌的颓势,在第三和第四季度连续创下新高,其中,淘天、智能云、菜鸟的利润在2024年Q4均创下全年新高。
\n业务层面,出售了一部分持续亏损的零售业务,稳住了国内电商基本盘,同时增长引擎表现亮眼。
\n股价层面,阿里在2025年价格持续回升,2月以来上涨超36%。
\n电商全球化布局与AI业务的发展,成为阿里2025年业绩增长的关键。资本市场也终于不再仅仅以电商业务来对阿里进行估值,而是转变为科技+电商。
\n另外,“大模型+云infra+算力”的组合使得阿里可以对苹果进行端云混合的部署,还有完整的工程团队可以进行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阿里基于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还有庞大的消费和支付数据库,这些都是阿里的优势。
\n阿里云过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也使其成为国内多个大模型公司的云基础供应商及主要投资方。国内大模型六小龙中,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都曾被阿里投资。阿里云在助力它们训练大模型的同时,自身也在被反哺迭代。
\n对AI的多年布局,终于有所回报。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通义千问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和口碑小于开发者社区,是因为阿里缺乏大流量的AI应用。不过今年年初开始,阿里已经开始发力AI To C业务(由夸克主要布局),并探索AI眼镜等方向。
\n和AI业务一样代表着阿里未来增长空间的,是其国际商业业务。这块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跨境业务(速卖通、国际站)+海外本土业务(Lazada、Miravia、Trendyol、Daraz)的格局。
\n阿里国际商业被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离不开蒋凡。2022年初蒋凡到任后,对速卖通进行投入和改造,简单来说就是将速卖通从原来类淘宝的平台模式转为直营模式,对平台商家进行全托管,通过批量采购和仓储物流优化卖出低价,吸引大量用户。
\n2023年3月速卖通又推出了Choice业务,提供90天内无理由退货和送货时效保证,与竞争对手抢用户。后续为了抢商家,增加商家的运营权、定价权和利润空间,速卖通又开放了半托管、海外托管等模式。
\n近几年,在海外市场布局早但发力晚的阿里国际电商,在一众对手的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但是速卖通一方面要为商家的仓储和履约兜底,另一方面要在消费者端进行补贴(上线了百亿补贴),还要和SHEIN、Temu、TikTok和亚马逊等对手抢地盘,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菜鸟的紧密配合。
\n这也让国际电商业务成为七大业务中最烧钱、亏损最多的业务,不过这一亏损在2024年Q2、Q3同比扩大7倍和6倍,到Q4收窄至0.57倍。菜鸟集团的利润空间也在压缩,其2024年Q1出现了短暂的亏损,之后的三个季度连续盈利,到Q4经调整EBITA为2.35亿元,同比下降76%。
\n还有一个不妙的信号是,菜鸟集团的收入增速在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从Q1的30%下降到Q3的8%,Q4甚至出现1%的负增长,这或许是受到物流行业的价格战以及履约难度提高的影响。
\n本文转载自定焦One(ID:dingjiaoone),已获授权,版权归定焦One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n
\n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火热预售中,228元包邮到家!
\n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n《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n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n阿里2025三大战役:AI、电商、即时零售。
图片来源: unsplash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魏佳
春节是电商的销售淡季,阿里却因为AI频繁出圈。先是受DeepSeek影响,同为开源大模型的阿里通义千问(Qwen)受到关注;接着大年初一(1月29日),阿里发布最新模型Qwen2.5-Max,经评测,性能超越DeepSeek V3。
开工后,2月11日,阿里和苹果就AI业务达成合作的重磅消息传出,市场对阿里的热情再上一个台阶。
AI是马云讲了多年的故事,如今阿里终于靠着风光了一把。对内,智能云集团扛起公司利润增长的大旗;对外,AI让阿里股价止住了下跌势头,自Qwen最新大模型发布后,阿里股价上涨超36%,最新收盘价为120.9港元/股,市值暴涨8000亿港元,达2.3万亿港元。
AI也是吴泳铭大力推行的方向。自他2023年9月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来,确定了两大战略“用户优先”和“AI驱动”,并在整个2024年对阿里进行多次调整。
2月20日,阿里最新发布的财报,就是对这一年成果的检验。
财报显示,2024年Q4阿里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8%至2801.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239.12%至489.45亿元。而2024年全年,阿里营收9817.67亿元,归母净利润2203亿元。
2月17日,马云出现在一场重磅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共同参会的还有科技、制造、零售行业的一众明星民营企业家。这被外界视为阿里“重新启程、转守为攻”的标志。
回归主营电商、几经调整之后的阿里,在开年由AI业务带来了新气象。电商业务能否在2025年创造增长,非核心业务会在2025年有何表现?不妨拭目以待。
从2024年的营收来看,阿里各季度收入表现都优于2023年,但增长不多,平均增幅在5%左右。
目前阿里生态包括五纵二横,五纵为中国商业(营收占比43.99%)、国际商业(营收占比12.20%)、本地生活(营收占比5.49%)、大文娱(营收占比1.76%)和其他(营收占比17.17%),二横指的是菜鸟物流(营收占比9.13%)和云智能(营收占比10.26%)两大基础设施业务。除其他业务,营收占比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
这七大业务,可以划成三大层级来看。
第一是云智能和国际商业,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一个保利润增长、一个保收入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
其中云智能集团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都是七大业务中保持盈利且利润增速最快的业务,同比增长分别为45%、155%和89%。到2024年第四季度,云智能集团依旧盈利,经调整EBITA为31.38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排到第三。
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财报解释称,部分利润被客户增长和技术投入增加所抵销。从阿里云春节发布的最新大模型来看,背后投入应该不少。
另外,蒋凡带领的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在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增速最高,同比增长分别为45%、32%、29%和32%,主要是由速卖通和Trendyol(土耳其电商零售平台)的收入增长所驱动。
其次是以淘天集团为核心的中国商业,它是阿里2024年压力最大、调整最大的业务。其收入同比增速在2024年四个季度几乎都陷入了停滞,分别为4%、-1%、1%和5%。
阿里此前为了抵抗对手竞争,跟进了低价策略,带来的结果是广告费用和佣金费用涨不动了,这使得阿里的客户管理收入直线下降。阿里给出的办法是,通过调整收费政策增加收入,宣布自2024年9月起,将原来的固定收费调整成动态按GMV收费。
这一系列调整确实起到了效果,因为线上GMV增长和Take rate(收入率)同比提升(得益于基础软件服务费的影响),阿里的客户管理收入从2024年年中的1%增速变成年末的9%。但这一增速依旧排在七大集团的倒数第二位,淘天集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第三是包含高德和饿了么在内的本地生活集团,面临着扭亏和应对行业竞争的重任。
本地生活业务在2024年四个季度的收入增幅一直排在前三,但是连续十多个季度仅减亏未扭亏,背后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补贴、投放等成本一直不低。不过,2024年第四季度,其经调整EBITA为亏损5.96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亏损21亿元相比已经大幅缩小,该集团或许有望在2025年转亏为盈。
今年即时零售赛道越发火热,本地生活业务需要承担竞争压力。
整体来看,2024年的阿里已经缓过来了:
利润方面,挽回了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暴跌的颓势,在第三和第四季度连续创下新高,其中,淘天、智能云、菜鸟的利润在2024年Q4均创下全年新高。
业务层面,出售了一部分持续亏损的零售业务,稳住了国内电商基本盘,同时增长引擎表现亮眼。
股价层面,阿里在2025年价格持续回升,2月以来上涨超36%。
电商全球化布局与AI业务的发展,成为阿里2025年业绩增长的关键。资本市场也终于不再仅仅以电商业务来对阿里进行估值,而是转变为科技+电商。
另外,“大模型+云infra+算力”的组合使得阿里可以对苹果进行端云混合的部署,还有完整的工程团队可以进行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阿里基于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还有庞大的消费和支付数据库,这些都是阿里的优势。
阿里云过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也使其成为国内多个大模型公司的云基础供应商及主要投资方。国内大模型六小龙中,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都曾被阿里投资。阿里云在助力它们训练大模型的同时,自身也在被反哺迭代。
对AI的多年布局,终于有所回报。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通义千问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和口碑小于开发者社区,是因为阿里缺乏大流量的AI应用。不过今年年初开始,阿里已经开始发力AI To C业务(由夸克主要布局),并探索AI眼镜等方向。
和AI业务一样代表着阿里未来增长空间的,是其国际商业业务。这块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跨境业务(速卖通、国际站)+海外本土业务(Lazada、Miravia、Trendyol、Daraz)的格局。
阿里国际商业被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离不开蒋凡。2022年初蒋凡到任后,对速卖通进行投入和改造,简单来说就是将速卖通从原来类淘宝的平台模式转为直营模式,对平台商家进行全托管,通过批量采购和仓储物流优化卖出低价,吸引大量用户。
2023年3月速卖通又推出了Choice业务,提供90天内无理由退货和送货时效保证,与竞争对手抢用户。后续为了抢商家,增加商家的运营权、定价权和利润空间,速卖通又开放了半托管、海外托管等模式。
近几年,在海外市场布局早但发力晚的阿里国际电商,在一众对手的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但是速卖通一方面要为商家的仓储和履约兜底,另一方面要在消费者端进行补贴(上线了百亿补贴),还要和SHEIN、Temu、TikTok和亚马逊等对手抢地盘,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菜鸟的紧密配合。
这也让国际电商业务成为七大业务中最烧钱、亏损最多的业务,不过这一亏损在2024年Q2、Q3同比扩大7倍和6倍,到Q4收窄至0.57倍。菜鸟集团的利润空间也在压缩,其2024年Q1出现了短暂的亏损,之后的三个季度连续盈利,到Q4经调整EBITA为2.35亿元,同比下降76%。
还有一个不妙的信号是,菜鸟集团的收入增速在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从Q1的30%下降到Q3的8%,Q4甚至出现1%的负增长,这或许是受到物流行业的价格战以及履约难度提高的影响。
本文转载自定焦One(ID:dingjiaoone),已获授权,版权归定焦One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火热预售中,228元包邮到家!
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