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接棒新消费,产业带商家成为投流新势力?
接棒新消费,产业带商家成为投流新势力?

如今,随着流量平台纷纷加大闭环交易的比重,产业带商家已经不只是平台做低价供给的核心来源,也正在成为流量平台和电商商业化收入的重要来源。

庞梦圆

窄播

2024.06.11

图片来源: unsplash

作者 | 庞梦圆(上海)

监制 | 邵乐乐(上海)

来源 | 窄播

 

《窄播》曾论证过,平台争夺产业带供给的几个原因,比如拼多多是为了引入规模化的低价稳定供给,抖快在做低价的同时希望孵化自有品牌,京东更多是巩固渠道优势的常规动作,阿里什么都想要,但最终,他们都是为了提高订单,做大交易。

如今,随着流量平台纷纷加大闭环交易的比重,产业带商家已经不只是平台做低价供给的核心来源,也正在成为流量平台和电商商业化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基本逻辑是,平台通过电商闭环吸引产业带供给入驻,产业带商家出于对进一步提高电商交易额度和效率的需求,开始规模性投流,最终带动平台交易和商业化收入的共同提升。

我们接触的一位山东渔具产业带商家,去年入驻抖音电商,现在月销售额上千万,每月投流百万。他提到,其他产业带商家也多会做流量投放。

更有熟练如背靠东南沿海产业带供给的「厦门帮」,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大量投流,广泛测试爆款内容(一天可以发六七千条短视频素材),一旦发现快速规模性复制,再快速迭代的投流打品方法论。

如今抖音电商美妆排行榜Top20中,一度有40%是厦门帮推出的品牌,比如VC、温博士、三资堂、造物者等。这些品牌大多成立不到3年,GMV超10亿,更有夸张者,可以做到「单月GMV破亿」。

不只是抖音电商,视频号资深服务商零一数科的CEO鉴锋曾告诉我们,许多平台上,品牌和白牌的成交流量来源有很大差异。品牌大概15%成交来自付费流量,其他是自然流——品牌有天然的传播力和复购率,成熟品牌往往还有线下门店、导购以及线上私域做支撑;白牌刚好反过来,多的能有95%交易都由付费流量转化而来。

尤其是在性价比消费周期里,白牌是被比价逻辑影响更深的供给,品牌尚可拥有一定的品牌溢价,但白牌因为没有品牌资产加持,复购很低,且还会被迫卷入价格竞争——因为永远有「看着款式差不多,但产品质量不一样」的更低价产品出现。

没有稳定的品牌心智加持,产业带白牌只能通过商业化投流,带动交易规模提升。内容平台提供的短视频挂车、直播带货、达人种草等流量,又进一步提高了产业带白牌的交易转化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批产业带商家,更倾向于进行同质化的价格竞争,进而抬升流量采买成本,直至一个品类或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彻底榨干,商家出清,再进入新一轮循环。正所谓,流水的产业带商家,铁打的流量平台/电商平台。

对于流量平台和电商平台来说,在竞价广告的收入逻辑里,平台商业化最大量的收入来源就是小商家。只有足够规模化的小商家都参与到竞价系统中,才能通过竞价抬高平台的整体流量费用。

尤其是随着既有品牌的新品投入减少,既有广告投放越来越讲究ROI,整个品牌广告市场是趋于下降或萎缩的。平台需要新的商业化来源,引入更多产业带商家、中小商家便是一种新选择。

当然,从产业带商家和中小商家手里赚广告费也更难,因为比起曝光,这些商家更看重可量化的ROI,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平台通过电商率先吸引这些商家进来,因为他们是基于交易需求才进行的广告投放。

理想情况下,产业带还有很大的线上化空间,产业带商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闭环电商的投放客户。但将商家需求与平台需求统一起来的一个关键前提,是平台要具备低到几乎无门槛的关于商业化投流的一整套基础设施。这点上,抖音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一方。快手在一些区域和品类上,也具有类似可能性。视频号和小红书在电商起步阶段,就纷纷协同商业化部门,把产业带供给纳入供给重心。

而且随着平台整体战略与能力愈发成熟,不同业务之间的滚动性理应要更强。

产业带商家成为投流新势力的另一个因素,是消费心理的变化。

供给是过剩的,消费者只对头部的极少数品牌有品牌执念,大量品牌在大众市场上有着被平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从消费者角度,在质量没有明显差异,或者当质量差异不足以影响决策时,白牌与品牌的区别是非常模糊的。

其次,产业带品牌在抖音这样的平台上,因为对流量的运营,具备了与品牌一样平等地被推送到消费者面前的可能性,且一样可以通过内容让消费者了解自己。品牌在之前的时代,基于自身知名度或中心化的渠道优势,建立的垄断性优势也在减弱。

换言之,无论从消费者对白牌的接受程度,还是白牌触达消费者的便利性上来说,新的内容平台、电商平台的出现,让消费者直接购买产业带产品的整体链路已经成熟。

随着「电商-产业带-商业化」这套系统的不断滚动,还可能带动新一波产业带品牌的出现,在一些更强调功能以及物理属性的品类上,白牌与大多数品牌的界限也会进一步模糊。

一定程度上,眼下这波产业带起家的所谓品牌的诞生过程,有点接力了2020年前后的新消费品牌。

区别在于,当下这一波产业带商家,有供应链能力,可以通过低价供给+流量平台稳定的商业化工具和交易闭环,直接通过新的电商平台ToC交易,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再慢慢补全品牌架构。

上一波新消费品牌,则普遍缺乏稳定的供应链能力,主要依赖天猫扶持、内容平台的流量红利、一级市场的融资红利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当几种红利叠加消失后,新品牌就会丧失增长动能,且因为没有盈利能力,被迫关停并转。

因为背后的推动作用不同,对流量的运营方式和要求也不同。前者更看重ROI,20块钱也要抠着花,后者因为需要烧钱换规模,更看重增长速度,而非盈利能力。

当新供给的动能交到产业带商家手里,且成为平台商业化流量和闭环交易的主要参与者,谁能服务好这群商家,谁就能赚到更多的商业化收入。当然,产业带商家能够穿越流量死亡谷的难度,相比上一波几近覆没的新消费品牌,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转载自窄播(ID:exact-interaction),已获授权,版权归窄播报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