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发疯求票” 来源:小红书用户Mootae
与此同时,即使多次澄清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售火车票或提供“优先购票权”,但官方渠道分毫无获,与代抢黄牛总能成功的对比,也依然引发不少民众对于购票制度合理性的质疑。
\n回应“抢票难”,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过路车放出来的车票确实没有全程车的票多。一般会先放出全程的车票,中间站会根据比例放票,所以票额较少。”有限的区间票量在客观上遏制了“买短乘长”行为可能的造成的列车超员问题,但短途旅客则不得不面临“不多买就无票”的尴尬局面。事件发酵后,4月22日,#12306被质疑纵容买长乘短#和# 12306回应被质疑纵容买长乘短#相继登上热搜。
\n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表示,要解决车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优化销售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如对客流量和出行需求进行提前调研,及通过候补排队等大数据,对比同一线路上不同目的地的购票情况,实现对车票的提前分配和即时调剂。
\n大规模的跨省市流动也让许多目的地承载量濒临极限。清明期间,甘肃天水玉泉镇政府免费为订不到酒店的游客安排到学生宿舍住宿,反映出网红热度之下住宿市场的过度饱和;品橙旅游也观察发现,在清明节当日晚间,河北某三线城市的酒店预订几乎满房,在距离城市火车站10公里内,仅剩家庭小旅馆和价格数千元的高端公寓、酒店可供选择。
\n五一假期期间,将有更多中小城市面临类似“甜蜜的苦恼”。携程数据显示,四线及以下城市,尤其是县域旅游市场增长明显,其酒店预订订单同比增长68%、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51%。
\n游客在游玩体验上做出的妥协和由此引发的争议纠纷同样有望成为年复一年的“保留节目”,许多目的地也正紧锣密鼓采取应对措施。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表示,五一期间星光夜场将延长开放;在自有2000个停车位基础上,于周边增设临时停车位4000个;对于重点热门游乐体验项目,公园会结合实际情况配合限流、引导,并会提示排队时长,便于游客提前规划行程,保障游玩体验。
\n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汹涌人潮是节假日旅游市场周而复始的循环。有人因为一望无际的拥堵和一眼看涨的高价选择闷头睡觉,就有人因为不想亏欠来之不易的闲暇和久未谋面的亲人而踏上旅程。
\n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博士认为,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几亿人短期集中出游必然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扎堆拥堵问题,光靠公共节假日“永远都解决不了”。
\n\n比假中游玩体验不佳更令人沮丧的是假前假后的连轴上班。自“除夕不放假”激发打工人不满后,五一前后两个周末的调休无疑又是一盆劈头冷水。#五一其实只放1天#引发多方关注,对于调休制度的异议也总不止息。
\n这个假,到底该怎么放?
\n追本溯源,1999年,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的3天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长假;2007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五一”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两天,“黄金周”变为“小长假”。
\n因此,1天假期在政策上是合法合规的,而考虑到长假的需求,调休补齐也是顺势而为。
\n国家发改委援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邢伟对2024年节假日安排的解读时称,“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调休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n不过,在对“不调休”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官方和民意显然存在偏差。多位受访者向品橙旅游表示,自己所争取的“不调休”指的是长假照常放,而周末不补班——在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中,这已经成为通行的实践准则。
\n也就是说,在这一规定执行了近20年后,人们开始觉得它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了。
\n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是否还需要调休,要考虑假期总量能否增加、带薪休假能否落实。
\n就前者而言,政策依然摇摆,松口的出现尚未可知。
\n《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发文表示,“仔细看,如果着眼于民众福祉,经过新的优化,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也并非没有可能”——这是向好的一面;
\n而11天的公共假期制自2008年实行起,已形成强烈的惯性。十余年来,国务院只在2013年底将春节放假日期由“除夕至初二”调整为“初一至初三”,而保持总放假时长不变。文化和旅游部的前身国家旅游局也曾定调称,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双休日104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维持现状的一面。
\n但在部分城市和地区,一些有益的探索已开始落地。
\n旅游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杭州地区出现很多学龄儿童家庭的订单。这一现象的背后,得益于杭州市教育部门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安排的春假,使其五一假期能够长达8天。品橙旅游发现,在杭州之外,湖北省利川市也在清明假期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增放2天春假。
\n黄璜认为,亲子家庭往往呈现家庭集中出游的特征,而中小学实行春假制度则有利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凑假”。既不会由于孩子的课程影响而无法成行,也避免了寒暑假集中出游可能面临的极端天气、旅程拥堵等制约因素。
\n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可以说,春假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亲子家庭错峰、延期出行,也有望借此进一步完善父母单位的休假政策。
\n但就带薪休假一事而言,现实情况远不如政策目标来得理想。
\n黄璜向品橙旅游介绍,在许多发达国家,大量旅游度假的行为是利用带薪年休假来完成的,如欧盟每年有20天的法定带薪假期。他认为,这是一种更有弹性的度假模式——“今天你休,明天我休,实现错峰出游”,也就自然地缓解了上述的扎堆拥堵问题,并同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n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显示,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n一方面,从绝对天数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中,各企业内部管理不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也存在诸多困难。
\n几位受访者向品橙旅游分享,在往年休假的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包括:公司要求年假不能和节假日一起连休;必须在本单位连续工作一年以上才能享受年假待遇;公司不按照工龄履约年假天数;年假都被用来办事、看病而没有真正休息;工作交接不到位,休假时依然要处理工作事务等。
\n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在职职工工龄计算,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实际上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
\n黄璜表示,许多劳动者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休假事宜上话语权有限,只能被动地“自愿不休假”。而对于那些按件结算或按日结算工资的劳动者,如外卖员、快递员等,其中许多人甚至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更不必说能够保障带薪年休假。对他们而言,“手停口停”,休假就意味着失业。
\n一个好消息是,“休假难”已经得到政策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明确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完善节假日制度,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而在企业实践的层面,黄璜认为,要更好解决年假落实率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同步出台配套的措施和细则,如在鼓励员工休假的同时,还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和保障政策。
\n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是,改革往往需要等待和时间,打工人们依然要面对调休的现实。吴必虎认为,在(假期总量、带薪休假)这两点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调休可能是目前唯一能为人们提供长假的方式。
\n4月22日,品橙旅游发现,以上述#五一其实只放1天#为关键词在微博进行搜索,页面提示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以下为搜索词结果”。
\n消失的话题后,余波依然不绝。
\n旅游市场当然需要更多的长假,哪怕是调休来的也无妨。黄璜指出,调休为行业创造了“连续旅游时间”。同样3天假,“一次性休3天,还是分成三次休1天,所带来的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活动空间范围是截然不同的”。一些旅游者短程去不了的地方,享受不了的产品,都要依靠时间更长的假期来“打卡”“圆梦”。
\n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春节假期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以假日消费,尤其是假日旅游消费提振经济,正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仰仗。
\n今年的五一市场,也在各前瞻报告里保持了自春节以来一贯的高涨热度。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热门城市租车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5成,海外租车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4倍;携程数据显示,出境机票搜索热度同比大幅增长56%,入境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13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众多演唱会、音乐节以及影视剧取景地成为“五一”旅游消费的风向标。
\n但数据的增量不见得能重塑业者的底气。乌镇旅游总裁陈向宏4月7日发布微博回顾清明假期时称,“三天清明小长假过去,一直静候的‘分水岭’似乎没有出现,旅游景区市场经营没有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他认为,“旅游消费市场趋势,是整体社会消费的晴雨表,目前旅游市场情势低迷,但行情活跃尚在,所有的行业回暖不能希望再有‘风口’出现。”
\n也就是说,从广义的旅游行为来讲,盘子更大了,更多消费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造就可观的旅游人次,这是“行情活跃”的基础;而回到具体的消费场景,旅游景区的门票、二消恢复情况仍不乐观,这是“情势低迷”的表现。
\n一方面,一场演唱会、一条网红街都算旅游,但文旅企业往往不能从中直接吃到红利;另一方面,“旺丁不旺财”现象的背后,消费心理和消费群体也在发生变化。
\n在2024中国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年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国内出游总人次增幅高于国内旅游总花费,不意味着消费降级,而是旅游市场下沉引致消费基础厚植。他指出,“新增游客更多来自于低线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和农村居民,就可以认为是旅游市场变得更加厚实。”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农村居民出游率24.6%,出游人数占国内游客出游人次的24.7%。
\n不过,无论是“平替目的地”兴起,还是小城旅游走红,尽管不一定被冠以“降级”的说法,但游客追求性价比的行为本身亦体现出对消费的谨慎心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也指出,经济恢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消费的恢复不如生产,而且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国家统计局表示,在继续加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n第一季度的GDP数据已经连续三年以5%左右的幅度平稳增长,目前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7%。而从去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到今年的春节、清明假期,尽管人均旅游消费数据仍存在落后,但在旅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的维度上,也都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许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也表示,2024年的市场发展目标是全面回归甚至超越2019年。
\n经济形势和消费意愿的恢复非一日之功,新需求和新业态也接踵而至,但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之后,行业开始逐步建立信心。对于即将到来的五一,5天的假期说不尽道不明5年的变化,但目标是恒定的:希望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n\n
本文转载自品橙旅游(ID:pinchain),已获授权,版权归品橙旅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n\n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n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n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n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n\n“旺丁不旺财”现象的背后,消费心理和消费群体也在发生变化。
图片来源: pexels
热度不只体现在轻薄的衣衫。多个平台报告显示,旅游订单的预订增长“全线飘红”,而关于假期出游的种种难点和痛点,也在互联网场域中衍生激烈的讨论。难得五天小长假,线上线下的一派“热”与“闹”里,亦彰显着人们对假期、旅行和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票空空。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4月16日,“五一”假期前一天出发的火车票开售后,北京-洛阳、北京-淄博、北京-长春等热门线路车票“秒光”,而北京-西安、上海-武汉等一线城市至中西部核心城市的火车票最为紧俏。
灰色的“售罄”和同样灰色的候补按钮是节假日出行一道迈不过去的关卡,一方窄窄的应用界面演绎出当代乡愁况味。许多网友在12306公众号下反复向机器人客服留言,以“发疯文学”试图提升车票兑现的成功率,这一在荒诞中夹杂行动力和信念感的攻略随即被严正辟谣。
与此同时,即使多次澄清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售火车票或提供“优先购票权”,但官方渠道分毫无获,与代抢黄牛总能成功的对比,也依然引发不少民众对于购票制度合理性的质疑。
回应“抢票难”,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过路车放出来的车票确实没有全程车的票多。一般会先放出全程的车票,中间站会根据比例放票,所以票额较少。”有限的区间票量在客观上遏制了“买短乘长”行为可能的造成的列车超员问题,但短途旅客则不得不面临“不多买就无票”的尴尬局面。事件发酵后,4月22日,#12306被质疑纵容买长乘短#和# 12306回应被质疑纵容买长乘短#相继登上热搜。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表示,要解决车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优化销售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如对客流量和出行需求进行提前调研,及通过候补排队等大数据,对比同一线路上不同目的地的购票情况,实现对车票的提前分配和即时调剂。
大规模的跨省市流动也让许多目的地承载量濒临极限。清明期间,甘肃天水玉泉镇政府免费为订不到酒店的游客安排到学生宿舍住宿,反映出网红热度之下住宿市场的过度饱和;品橙旅游也观察发现,在清明节当日晚间,河北某三线城市的酒店预订几乎满房,在距离城市火车站10公里内,仅剩家庭小旅馆和价格数千元的高端公寓、酒店可供选择。
五一假期期间,将有更多中小城市面临类似“甜蜜的苦恼”。携程数据显示,四线及以下城市,尤其是县域旅游市场增长明显,其酒店预订订单同比增长68%、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51%。
游客在游玩体验上做出的妥协和由此引发的争议纠纷同样有望成为年复一年的“保留节目”,许多目的地也正紧锣密鼓采取应对措施。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表示,五一期间星光夜场将延长开放;在自有2000个停车位基础上,于周边增设临时停车位4000个;对于重点热门游乐体验项目,公园会结合实际情况配合限流、引导,并会提示排队时长,便于游客提前规划行程,保障游玩体验。
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汹涌人潮是节假日旅游市场周而复始的循环。有人因为一望无际的拥堵和一眼看涨的高价选择闷头睡觉,就有人因为不想亏欠来之不易的闲暇和久未谋面的亲人而踏上旅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博士认为,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几亿人短期集中出游必然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扎堆拥堵问题,光靠公共节假日“永远都解决不了”。
比假中游玩体验不佳更令人沮丧的是假前假后的连轴上班。自“除夕不放假”激发打工人不满后,五一前后两个周末的调休无疑又是一盆劈头冷水。#五一其实只放1天#引发多方关注,对于调休制度的异议也总不止息。
这个假,到底该怎么放?
追本溯源,1999年,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的3天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长假;2007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五一”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两天,“黄金周”变为“小长假”。
因此,1天假期在政策上是合法合规的,而考虑到长假的需求,调休补齐也是顺势而为。
国家发改委援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邢伟对2024年节假日安排的解读时称,“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调休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不过,在对“不调休”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官方和民意显然存在偏差。多位受访者向品橙旅游表示,自己所争取的“不调休”指的是长假照常放,而周末不补班——在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中,这已经成为通行的实践准则。
也就是说,在这一规定执行了近20年后,人们开始觉得它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了。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是否还需要调休,要考虑假期总量能否增加、带薪休假能否落实。
就前者而言,政策依然摇摆,松口的出现尚未可知。
《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发文表示,“仔细看,如果着眼于民众福祉,经过新的优化,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也并非没有可能”——这是向好的一面;
而11天的公共假期制自2008年实行起,已形成强烈的惯性。十余年来,国务院只在2013年底将春节放假日期由“除夕至初二”调整为“初一至初三”,而保持总放假时长不变。文化和旅游部的前身国家旅游局也曾定调称,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双休日104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维持现状的一面。
但在部分城市和地区,一些有益的探索已开始落地。
旅游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杭州地区出现很多学龄儿童家庭的订单。这一现象的背后,得益于杭州市教育部门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安排的春假,使其五一假期能够长达8天。品橙旅游发现,在杭州之外,湖北省利川市也在清明假期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增放2天春假。
黄璜认为,亲子家庭往往呈现家庭集中出游的特征,而中小学实行春假制度则有利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凑假”。既不会由于孩子的课程影响而无法成行,也避免了寒暑假集中出游可能面临的极端天气、旅程拥堵等制约因素。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可以说,春假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亲子家庭错峰、延期出行,也有望借此进一步完善父母单位的休假政策。
但就带薪休假一事而言,现实情况远不如政策目标来得理想。
黄璜向品橙旅游介绍,在许多发达国家,大量旅游度假的行为是利用带薪年休假来完成的,如欧盟每年有20天的法定带薪假期。他认为,这是一种更有弹性的度假模式——“今天你休,明天我休,实现错峰出游”,也就自然地缓解了上述的扎堆拥堵问题,并同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显示,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一方面,从绝对天数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中,各企业内部管理不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也存在诸多困难。
几位受访者向品橙旅游分享,在往年休假的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包括:公司要求年假不能和节假日一起连休;必须在本单位连续工作一年以上才能享受年假待遇;公司不按照工龄履约年假天数;年假都被用来办事、看病而没有真正休息;工作交接不到位,休假时依然要处理工作事务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在职职工工龄计算,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实际上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
黄璜表示,许多劳动者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休假事宜上话语权有限,只能被动地“自愿不休假”。而对于那些按件结算或按日结算工资的劳动者,如外卖员、快递员等,其中许多人甚至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更不必说能够保障带薪年休假。对他们而言,“手停口停”,休假就意味着失业。
一个好消息是,“休假难”已经得到政策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明确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完善节假日制度,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而在企业实践的层面,黄璜认为,要更好解决年假落实率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同步出台配套的措施和细则,如在鼓励员工休假的同时,还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和保障政策。
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是,改革往往需要等待和时间,打工人们依然要面对调休的现实。吴必虎认为,在(假期总量、带薪休假)这两点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调休可能是目前唯一能为人们提供长假的方式。
4月22日,品橙旅游发现,以上述#五一其实只放1天#为关键词在微博进行搜索,页面提示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以下为搜索词结果”。
消失的话题后,余波依然不绝。
旅游市场当然需要更多的长假,哪怕是调休来的也无妨。黄璜指出,调休为行业创造了“连续旅游时间”。同样3天假,“一次性休3天,还是分成三次休1天,所带来的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活动空间范围是截然不同的”。一些旅游者短程去不了的地方,享受不了的产品,都要依靠时间更长的假期来“打卡”“圆梦”。
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春节假期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以假日消费,尤其是假日旅游消费提振经济,正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仰仗。
今年的五一市场,也在各前瞻报告里保持了自春节以来一贯的高涨热度。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热门城市租车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5成,海外租车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4倍;携程数据显示,出境机票搜索热度同比大幅增长56%,入境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13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众多演唱会、音乐节以及影视剧取景地成为“五一”旅游消费的风向标。
但数据的增量不见得能重塑业者的底气。乌镇旅游总裁陈向宏4月7日发布微博回顾清明假期时称,“三天清明小长假过去,一直静候的‘分水岭’似乎没有出现,旅游景区市场经营没有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他认为,“旅游消费市场趋势,是整体社会消费的晴雨表,目前旅游市场情势低迷,但行情活跃尚在,所有的行业回暖不能希望再有‘风口’出现。”
也就是说,从广义的旅游行为来讲,盘子更大了,更多消费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造就可观的旅游人次,这是“行情活跃”的基础;而回到具体的消费场景,旅游景区的门票、二消恢复情况仍不乐观,这是“情势低迷”的表现。
一方面,一场演唱会、一条网红街都算旅游,但文旅企业往往不能从中直接吃到红利;另一方面,“旺丁不旺财”现象的背后,消费心理和消费群体也在发生变化。
在2024中国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年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国内出游总人次增幅高于国内旅游总花费,不意味着消费降级,而是旅游市场下沉引致消费基础厚植。他指出,“新增游客更多来自于低线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和农村居民,就可以认为是旅游市场变得更加厚实。”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农村居民出游率24.6%,出游人数占国内游客出游人次的24.7%。
不过,无论是“平替目的地”兴起,还是小城旅游走红,尽管不一定被冠以“降级”的说法,但游客追求性价比的行为本身亦体现出对消费的谨慎心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也指出,经济恢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消费的恢复不如生产,而且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国家统计局表示,在继续加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季度的GDP数据已经连续三年以5%左右的幅度平稳增长,目前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7%。而从去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到今年的春节、清明假期,尽管人均旅游消费数据仍存在落后,但在旅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的维度上,也都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许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也表示,2024年的市场发展目标是全面回归甚至超越2019年。
经济形势和消费意愿的恢复非一日之功,新需求和新业态也接踵而至,但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之后,行业开始逐步建立信心。对于即将到来的五一,5天的假期说不尽道不明5年的变化,但目标是恒定的:希望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本文转载自品橙旅游(ID:pinchain),已获授权,版权归品橙旅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