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n\n
根据1月30日KOTRA香港贸易馆公布的资料显示,十几岁年轻人有70%相比艺人,更信赖YouTube的人气博主,并且当地86%的女性在做决定之前,会搜索SNS,71%的消费者会参考SNS上的使用后留言。
\n据悉,YouTube上与美妆有关的视频中86%是微影响者(人气美妆博主)制作,只有14%是美妆品牌制作的视频。
\n另外,据统计,随着微影响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香港57%的美妆和时装品牌正在使用影响者营销。平均1美元能创造出6.5美元的收益。
\n\n
#主角#
\n\n最近,Chanel在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上开通了一个名为“welovecoco”的账号,专门用来搜集该平台上关于品牌美妆产品的买家秀。顾客只要使用Chanel的美妆产品化妆并拍照上传,再加上“welovecoco”的标签,就有机会被该账号选中并转发。而为了宣传“welovecoco”,Chanel还准备在3月1号到4号期间在洛杉矶设立一个为期四天的唇彩快闪店。现场会售卖50多种唇部产品。
\n短短一周时间,已经有近3000人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照片。大部分照片质量较高,既有完整妆容的自拍也有细致的化妆教学视频。还有很多人选择晒出自用物,除了最常见的口红外,还有眼影、腮红、粉底、指甲油和香水等各种产品。而“welovecoco”目前只发布了15张帖子,为的是向人们示范什么是“好的、能入选的分享”。
\n\n\n
英国植物美妆品牌 The Body Shop (美体小铺)与非盈利组织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 合作,共同推出了以反对动物实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Forever Against Animal Testing”。
\n本周三,The Body Shop 和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 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外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要求联合国颁布条款,禁止化妆品行业继续使用动物进行活体实验。本次游行中,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八只不同种类和身形的狗,身披反对动物实验的条幅和标志。
\n虽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化妆品行业使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但是据The Body Shop 表示,目前依然有80%的国家容许这一行为,而每年因此受害的动物达到50万只以上。
\n\n\n
一位接近雅诗兰黛的朋友透露,朵梵DARPHIN即将在三月在中国正式上市,首发将是天猫。要知道,雅诗兰黛在去年一年都没有引进新品牌了,这次绝对是酝酿已久出的大招。
\n从战略看,雅诗兰黛的选择是明智的。据《化妆品财经在线》此前的统计,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时间中,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LVMH、COTY、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10大全球美妆集团,共向中国化妆品市场输送了23个品牌,加足马力掘金中国市场。其中,除了高端化趋势以外,天然概念的品牌比例较高。
\n进口品这么火,没有来中国的还很多。还有哪些“潜力股”值得关注?
\n\n
加码天然美容业务,宝洁收购新西兰天然护肤品牌 Snowberry
\n近日,美国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宣布收购新西兰天然皮肤护理品牌 Snowberry,具体交易条款未披露。
\nSnowberry 由新西兰化妆师 Soraya Hendesi 创立。她在看到了传统皮肤护理产品中的诸多不足后,决心建立一个简单天然的美容护理品牌。所以,Snowberry 的皮肤护理产品均不含石油化学品、硫酸盐、人造色素、有机硅、乙二醇和防腐剂元素。此外,除了蜂蜜和养殖珍珠外,Snowberry 的产品也不包含任何动物成分,并且不会在动物身上进行产品测试。
\n\n
#产品创新#
\n\n美妆品牌们正不约而同地在创建一条新的产品线——流汗之前、之中,和之后使用的化妆品。这就是所谓的“活力”美妆产品。
\n代表品牌包括Pretty Athletic,Sweat Cosmetics,SweatWELLth和Yuni Beauty等。它们的活力产品线包含能够抵御汗水的基础护肤品、能够激发活力的香水、锻炼后专用的吸油纸和防止皮肤受到汗液与灰尘污染的防晒霜。这些产品反映着消费者之于美妆品牌们的最新期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并展现皮肤的最佳状态,包括在健身房里。毕竟,健身房可是Instagram中最常见的拍照场景之一。
\n\n
#渠道动向#
\n\n来自亚洲的游客为日本化妆品市场带去不少增长,为此,资生堂的CPB和高丝的黛珂甚至建立了“以客为本”的游客指向型销售模式。不同于这俩品牌,同为日本化妆品公司的花王集团在营销策略上略显“谦逊”。
\nEST是花王旗下的奢侈护肤品牌,主要采取店内营销方式,但销量增长不大。花王表示,2018年,EST将倾注更多资源投入到品牌建设,并重点发力游客渠道。
\n\n
#战略投资及并购#
\n法国敏感肌护肤品牌 Gallinée 获得联合利华旗下VC投资
\n近日,法国敏感肌肤护肤品牌 Gallinée 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欧洲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Unilever)旗下风投公司 Unilever Ventures 领投。具体融资金额未透露。
\n据悉,此次交易后,联合利华将持有 Gallinée 的少数股份。Unilever Ventures 董事会成员 Anna Ohlsson-Baskerville 将进入 Gallinée 董事会。
\n近几年,Unilever Ventures 在美容领域有多笔投资。去年,Unilever Ventures 投资了头发生长营养补剂品牌 Nutrafol,并对英国预约美容服务平台 blow LTD 投资350万英镑。其他投资项目包括:英国的护肤品牌 Ren、斯德哥尔摩头发护理品牌 Sachajuan 和美国化妆品品牌 Beauty Bakerie。
\n\n
资生堂集团2017财年销售额突破1万亿日元大关,中国市场经营利润增长2倍多
\n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Shiseido)近期公布2017财年财报,销售额同比大增18.2%,突破一万亿日元大关,不过,受旗下矿物彩妆品牌 Bare Escentuals 账面减值的影响,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9.1%至227亿日元。
\n现有业务、新收购的品牌 Laura Mercier 和授权品牌 Dolce & Gabbana 的出色表现,及汇率的有利影响都推动了集团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n\n
欧莱雅集团发布2017财年报告:奢华产品部门和亚洲市场表现强劲,电商销售额突破20亿欧元
\n2月8日,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L’Oreal)公布 2017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受 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出售后的影响,欧莱雅集团销售额为65.1亿欧元,同比下降4.1%;可比销售额同比增长5.5%,高于路透社调析师预期的5%,主要得益于奢华产品部门和亚洲市场的强劲表现。
\n\n
并购交易助力增长,Coty 2017/18财年第二季度销售额、盈利均高于预期
\n美国美妆巨头 Coty(科蒂)公司日前发布2017/18财年第二季度核心数据,得益于近期在并购市场的几笔重大交易,线上美妆零售商Younique, 英国高端美发工具品牌 Ghd 等新晋纳入旗下的美妆企业提振了Coty 本季度的销售额,Tiffany &Co. 和Gucci Bloom香水系列的成功贡献良多,但该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业务依然面临不小挑战。
\n消息公布后,Coty 股价在盘前上涨1%至每股17.65美元。
\n\n\n
德国消费品巨头汉高集团(Henkel AG)公布了2017财年的业绩报告,得益于粘合剂技术部门的出色表现以及收购和资产剥离活动的推动,公司年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欧元。
\n汉高集团在各地区销售额均实现有机增长,其中东欧与亚太地区的增幅分别达到6%和5.9%。
\n\n
#总结#
\n\n回望2017年,Chanel Coco Café的成功拉动了美妆护肤品牌的美食跨界热潮,可可小姐刚走,Bobbie Brown就卖起3D打印咖啡,HERA更找来法国精品甜品品牌 HUGO VICTOR推出限定甜点。除了限时快闪店,欧舒丹及科颜氏都开出了长期运营的品牌咖啡店,Sephora在美国和法国也开出融入最新数字技术的体验门店。花大钱升级零售空间的原因很简单,为了挽回与消费者之间曾有的亲密关系。
\n随着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加深,美妆护肤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削弱。意见领袖逐渐取代美容顾问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一切信息。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取得了接近于明星的地位,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多元化的渠道也让消费者不必特意前往线下专柜或门店购物,只要通过手机直接下单即可立刻拔草感兴趣的产品。
\n这样的现实促使每个营销人开始思考,当大部分与品牌相关的内容都来自意见领袖和消费者时,应该如何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当比起品牌说什么,消费者更关心KOL和朋友的意见时,品牌应该如何重新参与甚至控制对话?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变了对渠道和零售空间的期待,品牌应该怎样满足他们?
',summary:"这个月,美妆行业发生了几起大并购,各品牌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date:"2018-03-06T17:36:00.000+08:00",category:"industry_information",origin:"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thumbnail_url:"https://cf.dtcj.com/ecdd147e-6d34-40c3-b947-c87fa7fb15c0.jpg",thumbnail_from:null,author:"",enable_live:!1,live_state:"pending",likes_count:0,video:null,tags:[{id:1,name:"美妆个护"}],topic_exist:!1,user_favorite_status:!1},paragraphs:[],noMore:!1,historyTime:null,latestTime:null,live_state:"pending",isSetup:!1,advertisements:[],liked:!1}这个月,美妆行业发生了几起大并购,各品牌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
#大局#
在未来2年内,中性香水的消费量将快速增加,“千禧一代”(出生于 1980年之后人群)将更多地寻求关于香水的专业化建议,此外清真需求的增长也将要求香水品牌进行相关创新。在 5年之后则是另一番光景,个性化的定制香水将吸引市场的目光而消费者对“天然”的需求会越发地强烈。这些是意大利香水消费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 10年中意大利香水消费水平基本维持了一致性, 2006年时意大利香水年消费总额为 10.4亿欧元,而到 2017年时则为 11亿欧元。
根据1月30日KOTRA香港贸易馆公布的资料显示,十几岁年轻人有70%相比艺人,更信赖YouTube的人气博主,并且当地86%的女性在做决定之前,会搜索SNS,71%的消费者会参考SNS上的使用后留言。
据悉,YouTube上与美妆有关的视频中86%是微影响者(人气美妆博主)制作,只有14%是美妆品牌制作的视频。
另外,据统计,随着微影响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香港57%的美妆和时装品牌正在使用影响者营销。平均1美元能创造出6.5美元的收益。
#主角#
最近,Chanel在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上开通了一个名为“welovecoco”的账号,专门用来搜集该平台上关于品牌美妆产品的买家秀。顾客只要使用Chanel的美妆产品化妆并拍照上传,再加上“welovecoco”的标签,就有机会被该账号选中并转发。而为了宣传“welovecoco”,Chanel还准备在3月1号到4号期间在洛杉矶设立一个为期四天的唇彩快闪店。现场会售卖50多种唇部产品。
短短一周时间,已经有近3000人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照片。大部分照片质量较高,既有完整妆容的自拍也有细致的化妆教学视频。还有很多人选择晒出自用物,除了最常见的口红外,还有眼影、腮红、粉底、指甲油和香水等各种产品。而“welovecoco”目前只发布了15张帖子,为的是向人们示范什么是“好的、能入选的分享”。
英国植物美妆品牌 The Body Shop (美体小铺)与非盈利组织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 合作,共同推出了以反对动物实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Forever Against Animal Testing”。
本周三,The Body Shop 和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 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外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要求联合国颁布条款,禁止化妆品行业继续使用动物进行活体实验。本次游行中,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八只不同种类和身形的狗,身披反对动物实验的条幅和标志。
虽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化妆品行业使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但是据The Body Shop 表示,目前依然有80%的国家容许这一行为,而每年因此受害的动物达到50万只以上。
一位接近雅诗兰黛的朋友透露,朵梵DARPHIN即将在三月在中国正式上市,首发将是天猫。要知道,雅诗兰黛在去年一年都没有引进新品牌了,这次绝对是酝酿已久出的大招。
从战略看,雅诗兰黛的选择是明智的。据《化妆品财经在线》此前的统计,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时间中,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LVMH、COTY、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10大全球美妆集团,共向中国化妆品市场输送了23个品牌,加足马力掘金中国市场。其中,除了高端化趋势以外,天然概念的品牌比例较高。
进口品这么火,没有来中国的还很多。还有哪些“潜力股”值得关注?
加码天然美容业务,宝洁收购新西兰天然护肤品牌 Snowberry
近日,美国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宣布收购新西兰天然皮肤护理品牌 Snowberry,具体交易条款未披露。
Snowberry 由新西兰化妆师 Soraya Hendesi 创立。她在看到了传统皮肤护理产品中的诸多不足后,决心建立一个简单天然的美容护理品牌。所以,Snowberry 的皮肤护理产品均不含石油化学品、硫酸盐、人造色素、有机硅、乙二醇和防腐剂元素。此外,除了蜂蜜和养殖珍珠外,Snowberry 的产品也不包含任何动物成分,并且不会在动物身上进行产品测试。
#产品创新#
美妆品牌们正不约而同地在创建一条新的产品线——流汗之前、之中,和之后使用的化妆品。这就是所谓的“活力”美妆产品。
代表品牌包括Pretty Athletic,Sweat Cosmetics,SweatWELLth和Yuni Beauty等。它们的活力产品线包含能够抵御汗水的基础护肤品、能够激发活力的香水、锻炼后专用的吸油纸和防止皮肤受到汗液与灰尘污染的防晒霜。这些产品反映着消费者之于美妆品牌们的最新期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并展现皮肤的最佳状态,包括在健身房里。毕竟,健身房可是Instagram中最常见的拍照场景之一。
#渠道动向#
来自亚洲的游客为日本化妆品市场带去不少增长,为此,资生堂的CPB和高丝的黛珂甚至建立了“以客为本”的游客指向型销售模式。不同于这俩品牌,同为日本化妆品公司的花王集团在营销策略上略显“谦逊”。
EST是花王旗下的奢侈护肤品牌,主要采取店内营销方式,但销量增长不大。花王表示,2018年,EST将倾注更多资源投入到品牌建设,并重点发力游客渠道。
#战略投资及并购#
法国敏感肌护肤品牌 Gallinée 获得联合利华旗下VC投资
近日,法国敏感肌肤护肤品牌 Gallinée 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欧洲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Unilever)旗下风投公司 Unilever Ventures 领投。具体融资金额未透露。
据悉,此次交易后,联合利华将持有 Gallinée 的少数股份。Unilever Ventures 董事会成员 Anna Ohlsson-Baskerville 将进入 Gallinée 董事会。
近几年,Unilever Ventures 在美容领域有多笔投资。去年,Unilever Ventures 投资了头发生长营养补剂品牌 Nutrafol,并对英国预约美容服务平台 blow LTD 投资350万英镑。其他投资项目包括:英国的护肤品牌 Ren、斯德哥尔摩头发护理品牌 Sachajuan 和美国化妆品品牌 Beauty Bakerie。
资生堂集团2017财年销售额突破1万亿日元大关,中国市场经营利润增长2倍多
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Shiseido)近期公布2017财年财报,销售额同比大增18.2%,突破一万亿日元大关,不过,受旗下矿物彩妆品牌 Bare Escentuals 账面减值的影响,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9.1%至227亿日元。
现有业务、新收购的品牌 Laura Mercier 和授权品牌 Dolce & Gabbana 的出色表现,及汇率的有利影响都推动了集团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欧莱雅集团发布2017财年报告:奢华产品部门和亚洲市场表现强劲,电商销售额突破20亿欧元
2月8日,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L’Oreal)公布 2017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受 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出售后的影响,欧莱雅集团销售额为65.1亿欧元,同比下降4.1%;可比销售额同比增长5.5%,高于路透社调析师预期的5%,主要得益于奢华产品部门和亚洲市场的强劲表现。
并购交易助力增长,Coty 2017/18财年第二季度销售额、盈利均高于预期
美国美妆巨头 Coty(科蒂)公司日前发布2017/18财年第二季度核心数据,得益于近期在并购市场的几笔重大交易,线上美妆零售商Younique, 英国高端美发工具品牌 Ghd 等新晋纳入旗下的美妆企业提振了Coty 本季度的销售额,Tiffany &Co. 和Gucci Bloom香水系列的成功贡献良多,但该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业务依然面临不小挑战。
消息公布后,Coty 股价在盘前上涨1%至每股17.65美元。
德国消费品巨头汉高集团(Henkel AG)公布了2017财年的业绩报告,得益于粘合剂技术部门的出色表现以及收购和资产剥离活动的推动,公司年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欧元。
汉高集团在各地区销售额均实现有机增长,其中东欧与亚太地区的增幅分别达到6%和5.9%。
#总结#
回望2017年,Chanel Coco Café的成功拉动了美妆护肤品牌的美食跨界热潮,可可小姐刚走,Bobbie Brown就卖起3D打印咖啡,HERA更找来法国精品甜品品牌 HUGO VICTOR推出限定甜点。除了限时快闪店,欧舒丹及科颜氏都开出了长期运营的品牌咖啡店,Sephora在美国和法国也开出融入最新数字技术的体验门店。花大钱升级零售空间的原因很简单,为了挽回与消费者之间曾有的亲密关系。
随着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加深,美妆护肤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削弱。意见领袖逐渐取代美容顾问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一切信息。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取得了接近于明星的地位,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多元化的渠道也让消费者不必特意前往线下专柜或门店购物,只要通过手机直接下单即可立刻拔草感兴趣的产品。
这样的现实促使每个营销人开始思考,当大部分与品牌相关的内容都来自意见领袖和消费者时,应该如何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当比起品牌说什么,消费者更关心KOL和朋友的意见时,品牌应该如何重新参与甚至控制对话?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变了对渠道和零售空间的期待,品牌应该怎样满足他们?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