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留住父亲的手艺
\n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南瓜子,并不是产自南瓜里,“而是来自西葫芦。”闫磊说,一个5—8斤的南瓜,只能产50g籽。西葫芦肚子里的籽多,是南瓜的好几倍。\n \n但是,西葫芦的籽扁平,肉少,吃过这种瓜子的买家雪芬表示,“放到嘴里一咬,就烂了。”但南瓜的籽颗粒大且饱满,口感香脆,能整粒磕开,被称为“毛边南瓜子”。\n\n
价格上,毛边南瓜子也比普通南瓜子,贵上好几倍。如今,在天猫上,一斤西葫芦的“南瓜子”在10元左右,而毛边南瓜子,至少30元一斤。\n \n闫磊是陕西榆林绥德县人,这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八九十年代,遇上干旱,粮食减产,南瓜就成了当地人的主食。所以每户人家,都会在窑洞附近,种少量南瓜。南瓜成熟后,瓜肉被食用。瓜籽炒熟,就是珍稀的零食。\n \n每个陕北人脑海里都有一副画面:初秋白露时节,阳光钻进窑洞。大人在厨房炒南瓜子,香味弥漫整个屋子,“闻着味道,就会流口水。”\n\n
1990年,闫磊上大学,家里为了筹集他和姐姐的学费、生活费,原本是窑洞工人的父亲,到县城的汽车站旁边支起一个小摊,卖南瓜子。\n \n炒南瓜子,父亲是花了心思的。“家里人吃南瓜子,直接下锅,经常一不小心会炒糊。”但拿出去卖的东西,可不能糊。\n \n父亲就地取材,把黄土扔进锅里烧开,加热成细土,加热到一定程度,细沙就像泉水一样柔软。用这些细沙,裹着南瓜籽翻炒,炒熟后用筛子筛掉细沙,再拿风扇使劲吹,让沙脱离瓜子。\n \n没过几年,老闫家的南瓜子在榆林名声越来越大,汽车站附近的人,都记住父亲的脸,甚至有榆林其他地方的人,专程坐车过来买。\n \n到1999年,父亲每天要炒600斤南瓜子。“天不亮就骑车去汽车站,下午卖光,再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继续炒。”\n \n那年冬天,长期超负荷工作下,父亲因劳累过度去世。而母亲放不下父亲近十年的心血,扔掉家里的土地,开始炒南瓜子。\n \n闫磊担心母亲身体,于是放弃国企的工作,回到榆林,接过母亲的工作。\n\n花200万种南瓜
\n2002年,闫磊用父亲的外号,申请了商标“老闫家南瓜子”。他建立品牌,发展经销商,没过几年,“老闫家南瓜子”就通过经销商,卖到全国,北京的沃尔玛,海南的线下商超,都能看到他的商标。\n \n但闫磊最头疼的,还是“缺原料”。\n \n“八、九年前开始,陕北种南瓜的人就开始减少。”闫磊召集了几百个农民,免费送他们种子。到了秋收时节,农民一个一个手工取籽、晾晒,再卖给闫磊,然后再集中到工厂筛选、杀菌。\n\n
由于种子不稳定,南瓜子会被机器筛选出五个层级,层级越高,南瓜子越饱满,颗粒越大。进工厂炒瓜子阶段,则最考验工人的实力。\n \n闫磊的工厂里,全都是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老工人,“大多四、五十岁。”炒锅机器的年龄也都超过十岁,闫磊不敢随便换机器。\n \n市场上普通的葵花瓜子,是流水线炒出来的,“这边不停地下瓜子,传送带那边不停地包装。”\n \n但毛边南瓜子是一锅锅炒出来的。这些年,闫磊买过很多款机器,总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所以直到现在,工厂里使用的,仍是十几年前,他改装过的三台老旧机器。每天,这三台古董能炒出10吨毛边南瓜子。\n\n
但是,农民种出来的南瓜籽,质量参差不齐。闫磊为了收到最好的南瓜籽,每年都会耗费很多原材料。\n \n而随着销量的上涨,原材料稀少,闫磊经常遇到“生南瓜子耗光的情况”。秋天是吃南瓜子的旺季,那几年,到了秋天,有时候订单来了,厂里却没货可以炒。\n \n更严重的是,他发现南瓜种子是会退化的。“去年的南瓜籽质量好了,但今年的很可能会很差,扁平、没肉。”\n \n种种状况,让闫磊下决心研发出质量稳定、产籽多的南瓜种子。早在2010年,他就开始和研发机构合作。可是,陆续试了五、六年,培育出来的南瓜种子,仍然达不到标准。“那几年,亏了不少钱,都是在替研发机构试错。”\n \n四年前,闫磊认识了一个农业专家,两人决定合作,一起培育南瓜品种。\n \n闫磊几乎找遍了全中国的南瓜种子。“听说哪个地方有不同品种的南瓜,就跑过去,把种子带回来,和其他品种适配。”\n \n为了找到最适合南瓜生长的土地,闫磊还跑到全国各地种南瓜。除了陕西,海南、贵州、四川、云南、新疆等多个省份,都有他的南瓜园。\n \n配出来的南瓜种子,即使达标,也不能立即大规模种植。“要经过9代培育种植,剔除原来品种的基因。”剔除基因,就是为了让培育出来的种子更加稳定,可以成为一种固定的品种繁衍下去。\n\n
2017年,闫磊终于适配出了他想要的南瓜种子,开始“剔除基因”的实验。\n \n夏天和秋天,种子在陕西经过第一代后,穿越大半个中国,种在冬天和春天相对温暖的海南,试种第二代。等春夏之际,再移回陕北,种第三代。如此反复,四年过去,这批种子,已历经八代。\n \n这些年,闫磊一共投入了200万元,用来研发新品种,不出意外,明年就能上市了。\n\n年销一亿
\n2013年,一次经销商会议上,一个小伙子引起了闫磊的注意。小伙子告诉他,自己在淘宝开店,卖“老闫家南瓜子”品牌,年销120万。\n \n老闫吃了一惊,这个销量,即使在线下,也很不容易。后来,又有消息传来,有经销商在淘宝年销大几百万。\n \n\n
闫磊上淘宝搜了一下,发现零零散散上百家店铺,都在卖自家的产品。“并且,价格相当乱。”比如,出厂价为40元800g的毛边南瓜籽,居然有店铺卖41元,“邮费都不够。”\n \n2016年,闫磊请了运营经理,开了天猫旗舰店,打通了“最先一公里”,实现了原产地直供消费者的模式,并借助平台进行数字化转型,试图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规范自家产品的线上价格体系。\n \n两年后,店铺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加上分销渠道,线上全年总销售2000多万元。\n \n但他发现,“销售额这么大,净利润为负。”\n \n原来,为了旗舰店的销量,当时的运营经理,和别家炒货店铺,打起了价格战。“价格低得离谱,原料钱都不够。”闫磊下定决定要组建一支靠谱的团队。\n \n经人介绍,闫磊飞到西安,找到了当时刚从北京回来的叶景文。\n \n叶景文曾在一个服装品牌担任部门经理,带着60多人的团队,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闫磊和叶景文促膝长谈,说服她一块儿来卖南瓜子。\n \n叶景文到公司时,原本十多个人的团队,只剩下三个人。她花了3个多月,才招到几个满意的运营、客服等员工。\n \n招聘的同时,她对店铺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换包装,提价格,规范产品品类。”\n \n品牌原来的包装,用简笔字方方正正地写着“老闫家南瓜子”,叶景文说,“真的很丑。”\n \n为了换包装,老闫在榆林街头,找到了一个常年在街边写字、画画的老爷子,请他提笔写了“老闫家南瓜子”,书香气浓厚。包装的设计,则请了一个当时正打算半隐终南山的名设计师出山。总算让叶景文觉得拿得出手了。\n\n
之前打价格战的时候,店铺还上架了不少普通版本的南瓜子,“便宜,量大,但不挣钱。”叶景文慢慢地将这些产品砍掉,只留下毛边南瓜子。\n \n每一次大促过后,叶景文都会适当地给产品抬价。几个月后,产品的价格涨到了她满意的水平,但店铺流量和销售额,在不断下滑。原本店铺每个月能卖200万元,现在连100万元都不到。\n \n叶景文焦虑不已,但这是改革必然会带来的阵痛,她很清楚。鼓励叶景文支撑下来的,还是闫磊, “每次找他谈心,他都会安慰我说,你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就大胆去做。”\n \n2019年9月,叶景文将“老闫家南瓜子”送进了薇娅直播间。当晚,薇娅不到五分钟的介绍,为叶景文卖了100万元的毛边南瓜子,相当于当时一个月的销售额。\n\n
每个订单,叶景文亏了2.4元钱,但她很兴奋。“这是个转折点。”那之后,店铺流量猛增,在薇娅直播间下单的买家,很多都找到店铺来复购。\n \n每个月,叶景文都会和主播合作,在直播间推广自家的南瓜子。\n \n去年,店铺终于盈利了,闫磊也成了借互联网力量带动当地产业振兴的代表人物。全年,闫磊卖掉了2000吨毛边南瓜子,销售额超过1亿元,不仅卖给中国的消费者,还通过阿里国际站卖到了全球。\n \n至于那些孕育了南瓜子的南瓜,则都被闫磊送给了周边草原上的牧民,拿来喂牛羊。他说,取之于大自然,要回馈大自然。\n \n \n \n本文转载自卖家(ID:maijiakan),已获授权,版权归卖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n
可能你以前吃的南瓜子都是西葫芦籽。
图片来源: pexels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