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消息中心
无消息通知
全部已读
\n 2020年,刘谦入驻B站、抖音,亲自教授魔术课,科普魔术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 最近一期爆款视频“魔术VS超高速摄影机”在B站播放超660万次,观众通过慢放看清了换牌手法,但依然惊呼不可思议。 新生代与明星级魔术师都玩起了短视频。 据新抖显示,账号标签包含魔术的有186个账号,其中有18个达到百万粉;“魔术”话题累计有235亿次播放。快手近90天内的“魔术”声量同样活跃,总播放数超34亿。 魔术历史悠久,古时民间艺人便会表演吞刀、九连环、古彩戏法等传统魔术,而现代魔术的类型更加丰富,气球变鸽子、人体悬浮、读心术、逃脱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魔术师做不到的。 越来越多的魔术登上了大舞台,通过电视,观众记住了穿越长城的大卫·科波菲尔,记住了创造奇迹的刘谦。 与此同时,探究魔术的秘密也随着魔术热潮兴起,看完表演观众自然会好奇“这到底是什么变的”,并在互联网上热议。 直到今天,“魔术教学”仍是魔术短视频的主要内容类型。 740万粉丝的抖音号“魔术师阿瑟”专做简单易学的魔术教程。视频标题和封面往往会突出“有手就行”、“看一遍就会”,短短十几秒内,他先以观众视角表演一遍魔术,再从魔术师视角重复一遍。 “魔术师林剑伟”最初因揭秘刘谦的魔术走红,2015年开始发布原创魔术短视频,风格比较接地气,目前抖音和快手账号粉丝累计近2300万。 他表示,魔术短视频的节奏快,门槛低,曝光率要高于电视节目。贴近生活的魔术受欢迎也好拍,一天可以拍10条,鸡蛋入瓶、钞票变金鱼一直都是热门内容。 这类近景魔术比大型魔术更生活化,也更适合模仿学习,初学者随手拿个纸牌、硬币或橡皮筋就能试着表演。 然而,魔术原理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因人而异,评论中常见“眼睛看会了,手一做就废”。 在资深魔术爱好者何櫹冠看来,真正的“魔术教学”不应是这样草草的揭秘,短视频无法完整呈现魔术表演的魅力,甚至会误导观众对于魔术的认知。 请勿揭秘是魔术界公认的“萨斯顿三原则”之一,国外YouTube上也有不少魔术揭秘视频饱受争议。 “魔术+剧情”是比较相融的一种新类型,魔术视频增加了表演占比,且不排斥剪辑和后期特效。 典型代表有“高雨田大魔王”,除了“敦煌飞天”这类酷炫的大型魔术,他的心灵魔术、撩妹魔术合集都是在街头给路人表演魔术,剧情或温暖、或搞笑。 比如他猜出奶奶心中初恋的名字,写在纸上,奶奶一脸震惊,而一旁的爷爷不安地问道他是谁。评论有人猜测奶奶和爷爷是托,但更多人喜欢这样的幽默情节。 街头魔术互动性强,更显真实,而魔术短剧的故事性和观赏性更强,比如“魔术师林剑伟”曾模仿电影拍摄“惊天魔术团”系列视频,多处添加了后期特效。 观众可以反复观看魔术短视频来寻找破绽,“高雨田大魔王”就被质疑飞天是使用了威亚。 “魔术师林剑伟”认为魔术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根据平台的流量机制来调整内容,加上本身受众群体有限,不增加看点的话,很难实现流量变现。 在中国靠变魔术挣钱,有多难? 著名魔术师Yif曾在专访中提到,职业这条路,真的不好走,走不好你会饿死,最终能走出来的也就几个人。 目前,职业魔术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线下商演。此外还有研发售卖产品、开设讲座等收入。 B站纸牌UP主“丶La-yolo”采访了平均从业10年以上的5位职业魔术师,据了解,新人入行没有稳定单源,可能无法维生,而商演老手一个月可以稳定接至少20场演出,月入1万以上。 受疫情影响,国内演出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职业魔术师也不得不从线下转到线上。 “魔术师林剑伟”感到这两年魔术创作者数量有所增加,但有的平台流量和创作激励不如从前了,现在他以抖音为主,同时分发快手、视频号、全民小视频、微视等,每月平台补贴和流量收益可达10万以上。 据新榜观察,魔术类账号的变现方式主要包括广告植入、商品橱窗、直播带货。 1. 广告植入 “高雨田大魔王”作为头部博主,广告植入视频较多,最近10个视频中有6个植入了广告。品牌类型涵盖茶叶、电商、物流、汽车、手机等,广告形式有使用商品变魔术、在指定场地变魔术,此外也会和明星、其他博主联动宣传。 在账号主页的商品橱窗内, 魔术师通常会推荐售卖魔术道具、书籍、自制课程和生活百货。在相关魔术视频中挂上小黄车已是普遍做法,但销量并不高,一个原因是非职业魔术师很少会买专业道具来练习。 “魔术师林剑伟”表示自己直播带货和礼物打赏的收入较高,平均一个月能有30万,远超上电视、接商演的收入。在直播变魔术的过程中,为增加互动性和活跃度,他还会假装表演翻车,比如掉落一个道具,实际上多拿了一个,给观众再次反转的惊喜。 何櫹冠开设了公众号“一点魔术”,采访过刘谦和Yif,今年还组织了十几场线上讲座。但他未涉足魔术短视频,认为其投入产出比低,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却不利于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 众所周知,魔术最吸引人、最宝贵的本质在于其“打破认知”的惊喜感。 魔术师是⼀个扮演魔法师的演员,不仅要展示酷炫的技术,还要给观众心灵或精神上的享受,好魔术带来的震撼和快乐是影响久远的。 相比国外成熟的魔术产业链,目前国内的魔术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魔术短视频的发展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一是剧场艺术与视频媒介的冲突。 魔术,是否适合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首先要打上个问号。 魔术是非常强调现场感的艺术,所以表演场景往往在剧场,或再近一点,和观众面对面。而国内的剧院文化比较小众,很多人把魔术当作谜题而非一种艺术来欣赏。 刘谦在访谈中表示,这需要时间去改善,慢慢让观众理解魔术的本质。同时魔术师要创作出更好的表演,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是行业人才匮乏带来的内容创新不足。 何櫹冠直言国内魔术行业没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和系统的培训方法,不像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有知名的魔术学校。国内爱好者一般可通过魔术社团、大师教学视频、参加讲座等方式来学习,最贵的途径是拜师求学。 对于职业魔术师而言,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表演,入行成本高,最后收入却不多,生存压力大,自然难以坚持下去。 行业人才匮乏意味着魔术短视频创新缺少动力。如果将魔术和其他内容类型结合,比如剧情向的魔术短视频,那么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转移到剧情和表演者身上,魔术还是视频的主角吗? 国内魔术市场整体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并以现场演出为重心。 以领头魔术公司奇幻森林为例,目前主营业务涵盖四方面:魔术策划设计及演艺经纪、魔术教育培训、魔术道具研发制作及国际引进、文旅景区项目合作及大型魔术赛会节庆运营。 可见,从魔术策划和培训,到魔术表演和道具,魔术的商业模式都围绕线下场景展开。 魔术师当然可以拍短视频、成为网红,但魔术短视频商业化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以及能否对魔术行业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仍存在争议。创作者和观众都需要重新思考魔术短视频的价值。 有一种声音认为,从现代魔术强调与人的互动来看,未来也许魔术更合适线下的沉浸式小剧场,类似于脱口秀演出。 就像大家争先去环球影城入学霍格沃茨,永远都有人相信魔法,相信这份童真的美好体验。 本文作者卷毛,转自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另外一般文章转载是发布24小时后。\n
\n
从电视到短视频,魔术的花样更多了
\n\n
\n
\n
\n
\n
\n
从线下到线上,全职魔术师能赚多少
\n\n
\n
\n
\n
短视频时代,魔术的“第二春”来了吗
\n\n
\n
就像大家争先去环球影城入学霍格沃茨,永远都有人相信魔法,相信这份童真的美好体验。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视频中的年轻男生脱掉鞋子,展开双臂,似乎在风的助力下腾空而起,离地十几米高,围观群众纷纷仰头惊叹。
这则“敦煌飞天”的短视频在抖音获得274万余次点赞,发布2天即让博主“高雨田大魔王”涨粉百万。
“高雨田大魔王”自称“人间魔法师”,凭借消失、穿透、预言、扭曲等极具观赏性的魔术视频,目前抖音和快手粉丝累计达3686万。
2020年,刘谦入驻B站、抖音,亲自教授魔术课,科普魔术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
最近一期爆款视频“魔术VS超高速摄影机”在B站播放超660万次,观众通过慢放看清了换牌手法,但依然惊呼不可思议。
新生代与明星级魔术师都玩起了短视频。
据新抖显示,账号标签包含魔术的有186个账号,其中有18个达到百万粉;“魔术”话题累计有235亿次播放。快手近90天内的“魔术”声量同样活跃,总播放数超34亿。
魔术历史悠久,古时民间艺人便会表演吞刀、九连环、古彩戏法等传统魔术,而现代魔术的类型更加丰富,气球变鸽子、人体悬浮、读心术、逃脱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魔术师做不到的。
越来越多的魔术登上了大舞台,通过电视,观众记住了穿越长城的大卫·科波菲尔,记住了创造奇迹的刘谦。
与此同时,探究魔术的秘密也随着魔术热潮兴起,看完表演观众自然会好奇“这到底是什么变的”,并在互联网上热议。
直到今天,“魔术教学”仍是魔术短视频的主要内容类型。
740万粉丝的抖音号“魔术师阿瑟”专做简单易学的魔术教程。视频标题和封面往往会突出“有手就行”、“看一遍就会”,短短十几秒内,他先以观众视角表演一遍魔术,再从魔术师视角重复一遍。
“魔术师林剑伟”最初因揭秘刘谦的魔术走红,2015年开始发布原创魔术短视频,风格比较接地气,目前抖音和快手账号粉丝累计近2300万。
他表示,魔术短视频的节奏快,门槛低,曝光率要高于电视节目。贴近生活的魔术受欢迎也好拍,一天可以拍10条,鸡蛋入瓶、钞票变金鱼一直都是热门内容。
这类近景魔术比大型魔术更生活化,也更适合模仿学习,初学者随手拿个纸牌、硬币或橡皮筋就能试着表演。
然而,魔术原理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因人而异,评论中常见“眼睛看会了,手一做就废”。
在资深魔术爱好者何櫹冠看来,真正的“魔术教学”不应是这样草草的揭秘,短视频无法完整呈现魔术表演的魅力,甚至会误导观众对于魔术的认知。
请勿揭秘是魔术界公认的“萨斯顿三原则”之一,国外YouTube上也有不少魔术揭秘视频饱受争议。
“魔术+剧情”是比较相融的一种新类型,魔术视频增加了表演占比,且不排斥剪辑和后期特效。
典型代表有“高雨田大魔王”,除了“敦煌飞天”这类酷炫的大型魔术,他的心灵魔术、撩妹魔术合集都是在街头给路人表演魔术,剧情或温暖、或搞笑。
比如他猜出奶奶心中初恋的名字,写在纸上,奶奶一脸震惊,而一旁的爷爷不安地问道他是谁。评论有人猜测奶奶和爷爷是托,但更多人喜欢这样的幽默情节。
街头魔术互动性强,更显真实,而魔术短剧的故事性和观赏性更强,比如“魔术师林剑伟”曾模仿电影拍摄“惊天魔术团”系列视频,多处添加了后期特效。
观众可以反复观看魔术短视频来寻找破绽,“高雨田大魔王”就被质疑飞天是使用了威亚。
“魔术师林剑伟”认为魔术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根据平台的流量机制来调整内容,加上本身受众群体有限,不增加看点的话,很难实现流量变现。
在中国靠变魔术挣钱,有多难?
著名魔术师Yif曾在专访中提到,职业这条路,真的不好走,走不好你会饿死,最终能走出来的也就几个人。
目前,职业魔术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线下商演。此外还有研发售卖产品、开设讲座等收入。
B站纸牌UP主“丶La-yolo”采访了平均从业10年以上的5位职业魔术师,据了解,新人入行没有稳定单源,可能无法维生,而商演老手一个月可以稳定接至少20场演出,月入1万以上。
受疫情影响,国内演出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职业魔术师也不得不从线下转到线上。
“魔术师林剑伟”感到这两年魔术创作者数量有所增加,但有的平台流量和创作激励不如从前了,现在他以抖音为主,同时分发快手、视频号、全民小视频、微视等,每月平台补贴和流量收益可达10万以上。
据新榜观察,魔术类账号的变现方式主要包括广告植入、商品橱窗、直播带货。
1. 广告植入
“高雨田大魔王”作为头部博主,广告植入视频较多,最近10个视频中有6个植入了广告。品牌类型涵盖茶叶、电商、物流、汽车、手机等,广告形式有使用商品变魔术、在指定场地变魔术,此外也会和明星、其他博主联动宣传。
在账号主页的商品橱窗内, 魔术师通常会推荐售卖魔术道具、书籍、自制课程和生活百货。在相关魔术视频中挂上小黄车已是普遍做法,但销量并不高,一个原因是非职业魔术师很少会买专业道具来练习。
“魔术师林剑伟”表示自己直播带货和礼物打赏的收入较高,平均一个月能有30万,远超上电视、接商演的收入。在直播变魔术的过程中,为增加互动性和活跃度,他还会假装表演翻车,比如掉落一个道具,实际上多拿了一个,给观众再次反转的惊喜。
何櫹冠开设了公众号“一点魔术”,采访过刘谦和Yif,今年还组织了十几场线上讲座。但他未涉足魔术短视频,认为其投入产出比低,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却不利于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
众所周知,魔术最吸引人、最宝贵的本质在于其“打破认知”的惊喜感。
魔术师是⼀个扮演魔法师的演员,不仅要展示酷炫的技术,还要给观众心灵或精神上的享受,好魔术带来的震撼和快乐是影响久远的。
相比国外成熟的魔术产业链,目前国内的魔术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魔术短视频的发展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一是剧场艺术与视频媒介的冲突。
魔术,是否适合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首先要打上个问号。
魔术是非常强调现场感的艺术,所以表演场景往往在剧场,或再近一点,和观众面对面。而国内的剧院文化比较小众,很多人把魔术当作谜题而非一种艺术来欣赏。
刘谦在访谈中表示,这需要时间去改善,慢慢让观众理解魔术的本质。同时魔术师要创作出更好的表演,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是行业人才匮乏带来的内容创新不足。
何櫹冠直言国内魔术行业没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和系统的培训方法,不像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有知名的魔术学校。国内爱好者一般可通过魔术社团、大师教学视频、参加讲座等方式来学习,最贵的途径是拜师求学。
对于职业魔术师而言,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表演,入行成本高,最后收入却不多,生存压力大,自然难以坚持下去。
行业人才匮乏意味着魔术短视频创新缺少动力。如果将魔术和其他内容类型结合,比如剧情向的魔术短视频,那么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转移到剧情和表演者身上,魔术还是视频的主角吗?
国内魔术市场整体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并以现场演出为重心。
以领头魔术公司奇幻森林为例,目前主营业务涵盖四方面:魔术策划设计及演艺经纪、魔术教育培训、魔术道具研发制作及国际引进、文旅景区项目合作及大型魔术赛会节庆运营。
可见,从魔术策划和培训,到魔术表演和道具,魔术的商业模式都围绕线下场景展开。
魔术师当然可以拍短视频、成为网红,但魔术短视频商业化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以及能否对魔术行业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仍存在争议。创作者和观众都需要重新思考魔术短视频的价值。
有一种声音认为,从现代魔术强调与人的互动来看,未来也许魔术更合适线下的沉浸式小剧场,类似于脱口秀演出。
就像大家争先去环球影城入学霍格沃茨,永远都有人相信魔法,相信这份童真的美好体验。
本文作者卷毛,转自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另外一般文章转载是发布24小时后。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